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王梓哲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从茫茫荒原到绿色海洋,从不毛之地到生态宝库,几代塞罕坝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在高寒沙地上创造了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让塞罕坝真正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林的世界、花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铮铮誓言中,读懂塞罕坝人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59年前,对于初到塞罕坝的党员干部群众而言,他们肩负的神圣使命就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从上坝的那一刻起,他们始终牢记嘱托,把修复生态、保护生态作为毕生追求,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漠里种树治沙,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受磨难而本色依旧,最终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可以说,塞罕坝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奋斗史。传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守精神追求,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矢志不渝朝着既定目标奋进。
在“一代接着一代干,终把荒山变青山”的接力奋斗中,读懂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顽强意志。塞罕坝的成功,是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基础上取得的。从“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到“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从“六女上坝”的毅然抉择,到“望海楼”夫妻的漫长坚守,塞罕坝人身上处处彰显着苦干实干的精气神。面对高寒、高海拔的恶劣自然条件,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坚忍不拔、以苦为乐、勇往直前,躬耕于天地之间,植绿在荒僻高原,终于将昔日的荒原变成了今天的林海。传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就要拿出实干担当的魄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打攻坚战,时刻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俯下身子务实干、甩开膀子全力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困难挑战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矛盾危机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荣光。
在“今天种下一棵松,明天收获百万亩”的生动实践中,读懂塞罕坝人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记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阐释着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近年来,塞罕坝林场坚持把造林保护和生态利用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新途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苗木销售、碳汇交易、矿泉水生产等绿色产业,推动林场进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传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科学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动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加快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和环境治理型产业,切实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塞罕坝人在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丰功伟绩的同时,用忠诚和血汗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全党全社会都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内涵,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确保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