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第九专业部高级技师、数控组班组长。从业21年来,他完成近百项技术攻关,解决了数控加工、电子装配、微波组件组装等难题,为中国卫星通信、航天工程、现代化国防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零部件精细化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河北大工匠、河北省军工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匠心故事】
“我们近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创新使用0.06毫米的铣刀加工高频波导零件。”在机器嗡鸣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所第九专业部车间,原本话不多的张志忠说起工作上的事憨憨一笑,就打开了话匣子。
0.06毫米是什么概念呢?“大概是头发丝直径的一半。”张志忠告诉记者,这项技术最难的地方在于刀片本身非常容易折断,可即便这样,还要在如此细的铣刀片上开刃。
“我们从2020年底提出这个想法,真正完成并应用是在2021年底。”张志忠带领同事们花费了一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微径刀具加工工艺”技术应用中,创新使用直径0.06毫米极微刀具,使产品光洁度达到0.4微米以上的要求,上下腔体装配精度达到±5微米。
如今的创新技术能手张志忠,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张志忠拥有扎实的操作技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澜澜 摄
2001年,张志忠从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后,来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成为一名普通铣床操作工。“每天不论是走在路上还是躺在床上,我满脑子都是怎么把零件做得更好。”谈起初来乍到时的自己,张志忠羞涩一笑,那时候的他毫无经验可谈,心中时刻紧绷着一根弦,“特别怕出错,也会因为一个零件报废而懊恼好多天,气自己怎么不能再多看一眼、多量一次。”
也是凭着这股子认真与执着,张志忠练就了扎实的操作技术,为他后来从事数控加工技术打下了基础。
“刚接触数控加工那会儿,输入程序非常繁琐,要照着图纸把编程的图画出来,特别容易出错。”每次都是老师傅编好程序,张志忠再和其他师傅配合检查一遍。每次回想起这段经历,张志忠都说这是他技术成长的重要发轫点,因为那个阶段他不仅对数控编程有了新的认识,还养成了爱钻研的习惯。
“有一次,我发现薄板加工效率很低,加工精度也不够。”很多人遇到这个问题都会躲着走,张志忠却总喜欢迎难而上。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志忠跑遍了京津冀的所有市场,现场查看了各类吸盘,不断计算真空吸盘的吸附力和薄板类零件的切削力。
无数次试制与失败,换来了一次次的改进与提升。最终,张志忠创新发明的“数控真空吸盘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困扰单位多年的薄板加工难题。
“真空吸盘技术应用到数控机床以后,原来生产一个产品要两个小时,现在只用几分钟。加工精度从0.1毫米提升至0.02毫米,表面粗糙度改进也有了数倍的提升。”张志忠满脸自豪,他发明的这项技术不仅使单位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也让产品精度有了质的飞跃。
张志忠与同事一起讨论数控编程问题。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澜澜 摄
经过多年的技术钻研与科技攻关,张志忠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创新成绩单:他设计的“四轴加零点快换加工工艺”,使空间尺寸一致性由0.05毫米提升0.02毫米;开发应用的“2D高速刀路”功能,每年为单位节约成本几十万元,提高部门产能四五百万元……截至目前,张志忠参与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和成果达50多项,发明制作了近百种夹具,解决的生产难题无以计数。
除了懂技术、会创新,张志忠还特别热衷于在生产一线“传帮带”。他培养的10余名徒弟,大都在重要生产岗位上“挑起大梁”,部分徒弟还在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21年,由张志忠领衔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微波机械创新工作室正式授牌,“我会利用好这个平台,开展更多技术创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1年来,张志忠用执着专注、永不言弃的工匠精神,践行着一名军工人的责任与担当。(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玉秒 刘澜澜 武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