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科研成果就赚了一千多万?对,您没听错!
啥成果这么值钱?说来可真不简单,河北工业大学孔祥飞团队用5年时间研发出来的高性能蓄热材料,它的蓄热密度是水蓄热的十几倍。用它生产供暖设备不光节能环保,采暖费也低得多。一家新能源企业正急需这样的技术,双方一拍即合,1100万的合同马上就签下来。
这样的高校成果转化大订单,去年以来咱们省一共签了12个,个个都是“千万级”的。而去年以前,这个数字是0。
变化怎么来的?河北新闻联播里说了,省科技厅把主题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成效,进行试点改革,给科研人员松绑放权。
以前,科研成果在企业变成产品,怎么合作、怎么分钱、谁说了算,这些都不够明晰,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现在,在河北工业大学等10家高校,科研人员自己的成果自己说了算。比如在河北工大,科研人员对成果有长期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成果带来的收益,95%都归他们自己,在职称评定的时候,还会向他们倾斜。
而且,科研人员有了自主权,合作方式也更灵活。以前,学校和企业合作都是“一次性买断”,有些企业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这次,孔祥飞老师和企业约定“先用后买”,企业先付一小部分科研启动资金,投产后再拿赚到的钱分成,这样不仅企业买得起,好技术也转得出,能落地。
相信随着更多科研成果走下“书架”、走上“货架”,创新大订单,后面还多着呢!
文案:李代姣
配音:王守一
制作:王守一
海报:段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