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2024河北两会新观察|协同发展 瓣瓣同心谱新篇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赵晓慧 李代姣 康宁 
2024-01-20 13:07:05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赵晓慧 李代姣 康宁

  潮涌燕赵,风劲扬帆,河北进入两会时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近年河北两会不变的焦点。

  从“配合国家搞好顶层设计”到“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从“三个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到“协同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河北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不同表述,映射着这一系统工程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不同阶段在河北大地的生动实践。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出席2024年河北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围绕此话题建言,畅谈多渠道、多领域、全方位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齐心下好“一盘棋”,再创新局面、再绘新画卷出谋划策。

河北省政协委员、首衡集团董事长米亚林。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在协同发展中完善平台承接产业转移

  清晨4时,高碑店市首衡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里便热闹了起来,来自部分国家和全国各地的果品蔬菜源源不断进入市场,又从这里发往京津及全国各地。

  全力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是关键。努力成为承接疏解首选地,河北集中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位于保定市高碑店的首衡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便是其中之一。

  “自果蔬产业开始,首衡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几乎一年一个新业态,陆续承接了北京干副、调料、粮油、五金、冻品海鲜等产业。”省政协委员、首衡集团董事长米亚林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共有8700余家经销商和企业入驻经营,经营品类多达400余种,辐射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2年果蔬交易量1620万吨,交易额1190亿元。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牢牢牵住这个“牛鼻子”,河北坚持全域对接、全面承接,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在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总部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四所疏解高校全部开工,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顺利开学开诊,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立,雄安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行;

  ——在廊坊国际现代商贸物流CBD,京东国际、北京国商等商贸物流总部企业签约入驻,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重要平台;

  ——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累计落地项目74个,总投资193亿元,“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基地”的名片愈发闪亮……

  数据显示,2023年,河北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承载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

  “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米亚林建议,要坚持全省“一盘棋”,同步推进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更好地承接京津科技溢出和产业转移,切实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

  河北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农业科技园)场长段刘伟。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赵晓慧 摄

  在协同发展中加速融合推进科技创新

  走进位于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涿州模式动物(猪)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以下简称“模式动物项目”)现场,只见遗传实验楼、表型实验楼、繁育动物房等主体工程及隔离检验房、动力站房等工程都已建好,整个园区一片新气象。

  模式动物项目又被称作“天蓬工程”,整个项目投运后,将建立世界最大最全的规模化猪生物样本资源库,在未来农业、生物科技、食物与健康等领域产生颠覆性、原创性、带动性的技术和成果,带动河北省生物医药、营养健康、农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升级换代。

  项目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牵头建设,总投资7.59亿元,主要建设模式动物生产与培育系统、表型分析系统、遗传分析系统、信息处理与智能自动化管控系统等四个实验系统,是京冀两地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农业科技园)场长段刘伟建议,河北各地要利用京津科技创新要素密集优势,找准产业链与京津创新链融合互补的结合点,带动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积极对接各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利益共同体建设,大力促进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注重成果应用场景建设与产业中试孵化,提高京津冀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

  一个个协同创新平台,正在成为集聚京津创新要素的“强磁场”,为河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创新力”。来自河北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1%,“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协作新模式正在加快形成。

  1月13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指数显示,2013—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7.6,年均增速为12.9%,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河北省人大代表、雄安宣武医院院长李嘉。采访对象供图

  在协同发展中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共画“同心圆”,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三地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协同红利切实惠及百姓。

  “雄安宣武医院10月开诊试运行,3个月来反馈情况良好。近期将开放所有诊疗区域,设计日接诊4000人次。”河北省人大代表、雄安宣武医院院长李嘉说,随着京津冀三地医疗领域合作日益密切,津、冀患者涌向北京大型医院的情况也有所缓解。

  雄安宣武医院是雄安新区首家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建设的高水平综合医院,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派出管理团队及临床医技骨干提供办医支持,服务疏解人员和新区群众,辐射京津冀地区。如今,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北京专家的诊疗服务。

  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京津冀313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协同发展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变化不止出现在医疗卫生领域,如今,200余所京津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73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累计成立15个跨区域职教联盟、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病有“好”医,幼有“好”育,10年间,三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河北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与京津仍存在差距,这就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三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李嘉建议,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北京大型医疗机构在河北设立分院或开展合作项目,提供技术和人才培养支持。同时,建立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医疗信息全面互通互享,提升医疗便利化水平。

  “如果说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流入是为河北‘输血’,那么在当地培养一支专业能力强的医疗人才队伍就是‘造血’。”李嘉说,三地开展医疗合作,关键在培育能扎根、留得住的人才队伍。他建议,通过邀请北京专家现场或线上讲学、当地医护人员进修等方式,加强对当地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区域内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协同创新责任编辑:赵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