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非遗“北韵禅乐”古曲引中央音乐学院采风
长城网廊坊3月31日电(刘振山 孙泽恒)3月31日上午,廊坊市安次区后屯村“小高禅乐社”迎来了由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教授所带领的采风团队,这也是该团队第二次来到后屯村收集整理北韵禅乐古曲素材。 北韵禅乐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分为打击乐部分、演奏部分和禅唱部分。为了保持古曲的原始性,掌握工尺谱是关键,据记载,早在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至宋代发展为俗字谱,直到明、清时期演化为通行的工尺谱。后屯村古曲属北韵禅乐一支,在佛教音乐领域中,习惯以南韵、北韵分称之。南韵萦回娓婉,北韵高亢动听。由于历史等原因,南韵流传广泛,影响日增,而北韵目前只在京畿地区流传,且文化传承几乎间断,有濒临绝响之危。 为传承保护“北韵禅乐”古曲遗产,2005年廊坊“小高禅乐社”在后屯村应运而生,“为传承古曲艺术,当初就老乐手和爱好者一起组建了禅乐社。主要以挖掘整理禅乐文化,工尺谱文化为主,通过原生态演奏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义和团音乐和宫廷音乐,促进禅乐文化交流。”小高禅乐社社长高建中说道,“电影《神鞭》里,义和团抗击侵略者时的配乐,就是我们社的成员演奏的,但禅乐社成立之初却非常困难,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乐社发展,平时只靠参与丧葬活动来凑点经费,剩下的费用都得自己出,大伙平时还要务农,一起研究技艺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虽然现在还能演奏出一百多首古曲,但成员的年龄普遍偏大,最大的已经七十多岁了。”据高建中介绍,想要掌握禅乐就必须学习工尺普,年轻乐手光学习谱子就需要几年的时间,现在整个村只有十几名乐手,勉强能组成两只古曲乐队。 “一位来自日本的古曲学者曾经来到村里,展示了日本的工尺谱,还说日本对工尺谱的研究比咱们要更深入全面。可他的工尺谱我都能读懂,而咱的谱子他看了也读不出来。学习工尺谱只能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懂其中奥妙,犹如盲读天书。”高建中自豪的说道。这件事也更加坚定高建中传承古曲的决心,面对后屯村北韵禅乐古曲艺术即将失传的困境和乐手青黄不接的窘境,高建中决定改变过去的传承思路,摒弃门户之见,并引入市场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社会对古曲艺术的关注度。“在家人的支持下,我才坚持到了现在。这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也收到了很多演出邀请,算下来也有几十场演出,虽然入不敷出,但我们毕竟走了出去,今后我们还要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国粹艺术。我的徒弟都是二十多岁,有一个还是天津人,我会毫无保留的将技艺传给他们。”高建中的眼中透露出对古曲艺术春天的无限憧憬。 在高建中家的客厅,乐手们身着传统服饰演奏着悦耳动听的天籁之声,禅唱时配以笙、管、笛的吹奏,加之钟、鼓、钹、铙、档子、云锣等传统乐器的烘托,闻之如临庄严肃穆之圣境。“这是我们第二次来到这里采风,传承古曲艺术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我也去过很多地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古曲艺术的队伍里来。”袁静芳教授所带领的采风团队,在一天的时间里共采集了《刀兵计》、《挂金锁》、《鹅浪子》等十几首古曲。 高建中和他的禅乐社通过努力,不但开辟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还吸引了原中国佛教音乐团团长陈杰伟、中华佛学网总干事扶刚、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李福河等众多人士前来交流考察,去年禅乐社还联合京津等地的古曲爱好者,共同把濒临失传的北韵瑜伽焰口、观灯焰口录制完毕。这些普通农民放下了手中的农具,义无反顾的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小高禅乐社社长高建中介绍演出经历。长城网 孙泽恒 摄
乐手们演奏古曲。长城网 孙泽恒 摄
乐手们演奏古曲。长城网 孙泽恒 摄
高建中保存的工尺谱。长城网 孙泽恒 摄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袁静芳与乐手交流。长城网 孙泽恒 摄
|
关键词:廊坊,古曲,高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