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廊坊文安县里东庄音乐老会 品五百年的滋味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18 22:0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廊坊9月18日电(刘振山 武香君 王猛)空灵清脆的云锣、此起彼伏的古笙、凄凉婉转的黑管、洪亮如钟的大镲、节奏鲜明的大鼓……简单的乐器,成就了古老的音乐会,每每听到这样苍凉的音乐,总会让人想起那个梵音绕梁的年代。在廊坊市文安县苏桥镇里东庄村,就有这样一个音乐老会,它在战火和天灾中保留下了许多几乎失传的曲谱,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挖掘,最终将古代的宫廷音乐还原给世人。近日,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几经辗转,找到了第六代传承人邵树桐。

演奏古音乐。张泰源 摄

  流离:从宫廷到寺院到民间

  仔细品味它的名字,一个“老”字说出了悠久的历史。据考证,里东庄音乐老会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其古典音乐源于北京智化寺。智化寺是在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由宦官王振创建的,原为家庙,后改为寺庙。王振把宫廷中的庆典、祭祀和丧葬等仪式上演奏的乐曲传给寺内僧侣,从而使宫廷音乐转移到佛教寺院。明代嘉靖年间,智化寺的僧人来到里东庄村,把音乐从高高在上的宫廷带到了民间寺庙。

  那时,音乐一直由僧侣传承。鸦片战争前夕,有个聪明的村民安永发经常出入观音寺,学得真传。鸦片战争后,观音寺难以维持,老僧圆寂,少僧云游。从此,里东庄音乐老会的大旗自然就落到安永发肩上,传承也由寺院转移到民间。1939年,座落在里东庄村东南的观音寺被洪水冲塌,音乐老会也从此失去了排练场所,可古典音乐随着曲谱的流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演奏古音乐。张泰源 摄

  流转:从黑发少年郎到白头翁

  音乐老会的颠峰,是第五代传人邵树平创造的。他文武场全能,击鼓动作与身段表情和谐统一,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外柔内刚的特征,一曲内容为妻哭亡夫的《大走马》行云流水、缠绵悱恻、悲怆凄婉,每至灯节、庙会和丧礼常常引得村民泪水涟涟。他是邵树桐的叔伯哥哥,也是他的师傅。

  1963年,18岁的邵树桐拜50岁的堂哥为师。真正学习时,这个小伙子才知道,热爱是一码事,学习是另一码事,最头疼的就是那如“间谍密码”一样的曲谱。

  在采访中,记者见到了一本曲谱,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看不懂的“文字”。“现代人用五线谱记录音乐,而古代人用工尺谱。古谱由笔画简单的俗字、数字和符号组成,俗字有时代表某个音,有时代表抑扬顿挫及声音的高低起伏变化,有时代表演奏时的身段动作;数字有时代表某个声音,有时代表吹奏管乐器的指法;符号则代表节奏、停顿和板眼。”邵树桐一边介绍,一边按谱向记者唱起《山荆子》的前奏。

  口传心授,正是中国古典曲艺的传承方式,它让古曲在岁月的流转中依然保持原汁原味。至今,里东庄音乐老会保留着从第一代传下来的六支大套曲、七支小散曲和四支打击乐曲。其中,以邵树平在临终前录制的《大走马》全本录音最为珍贵。

演奏古音乐。张泰源 摄

  流传:这是个大问题

  今年5月9日,在山东枣庄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来自里东庄音乐老会的《大走马》、《喜盈灯》、《锦堂月》震惊世人。特别是在演奏难度较大的《锦堂月》时,他们采用“哑一靠凡”的演奏方法,用E调把笙的17簧都充分运用起来。这精湛的演奏方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绝无仅有。

  如今,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他们却面临着重要的传承问题。“老会员一共有10个,有3个人已经去世了,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说话的人是66岁的杨吉峰,他是非遗的申报人。从2004年起,这个不会吹笙打鼓的老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硬是要下一个了“名分”。

  2008年,里东庄音乐老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按照祖训,音乐老会不收取任何费用,现在的年轻人,看到没有利益可图,就不愿意学,长此以往,它恐怕就要被带到坟墓里……”话还没说完,紧接着就是一声声叹息,在场所有的老人默不作声,记者看到邵树桐老人的眼里渐渐有些泪光,他苦笑说:“前不久,我们把所有曲谱的唱法和演示都录好了,就怕有一天,我不行了……”

  采访结束后,热心的邵树桐带着记者转了转村里给他们特意盖的新房子。宽敞的月台两侧,种着两棵一米高的石榴苗。他说,观音庙寺倒塌,乐手们每天都挤在村里的一家香油坊排练,这树苗就是从那里的一棵老石榴树上移来的。“等我们不在了,就让石榴替我们继续守候着音乐老会吧……”

关键词:文安,音乐老会,五百年,传承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刘振山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