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生金 探访邢台县的“生态生产力”
长城网邢台12月16日电(王英献 侯延辉 刘岩薇 杨树)邢台县是一个七山一滩二分田的山区县。在人们的印象中,山区多与贫困相连,但在邢台县却并非这样。 人们说,邢台县山区农民开的是“绿色银行”。这个“绿色银行”就是绿化荒山,荒山变果园,让“绿”生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生态保护中创造‘生态产品’,让生态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邢台县委书记宋洪修说。 经过几十年的科学治山,封山育林,目前邢台县有林地面积达1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1%,生态防护林面积60万亩。 “用材帽,甘果腰,水果脚。”在浆水镇前南峪村,满山的用材林改植经济林,建设生态经济沟,形成了以板栗为主、干鲜果树达29.64万株的果品基地,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林茂果丰的花果山。 如今,邢台西部山区果树面积已达6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3亿公斤,初步形成了以苹果、板栗等为主的果品基地,年林果业收入达6.8亿元。 走进该县将军墓镇南沟门村,水清岸绿,小桥流水,鱼塘与掩映在绿荫丛中的农家小楼交相辉映。这个村累计投入500多万元,相继建成了占地约200亩的垂钓乐园。今年上半年,村里农家乐、渔家乐实现创收60多万元,户均3000元。 靠山吃山,冀家村乡石板加工企业曾经多达30多家,带动全乡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就业,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山场的破坏性开采。 石板加工需要从山上采下大量的红石板,对山体破坏严重,其散落的碎渣废料将山坡坡面全部覆盖,坡面被盖后寸草不生,雨天滑落的废料还堵塞河道。“钱没赚到多少,可环境却破坏了不少。”冀家村乡党委书记胡炜说,他给记者算了两笔账。 算小账,全乡五六百人从事石板加工,一年大概有1500万元的收入。 算大账,碎渣废料覆盖山体上万亩,植被永久不能恢复。而且30多家企业集中分布在进入云梦山景区的道路两旁,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形象。 “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取缔。”胡炜说,改善环境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据了解,这些被取缔的企业如今纷纷开始转产。 今年以来,邢台县有近600家小石子、小石板等排污不达标企业被关停取缔,最绿、最美山区不再“蓬头垢面”。 邢台县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向生态要效益、要生产力,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变成“生产力”。仅今年以来,就有邢台大峡谷旅游区、佛堂沟风景区、凤凰湖度假区等17家总投资上百亿元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风景区旅游项目落户邢台县。 位于邢台市区西北部的会宁镇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跨入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行列。该镇大力发展运输业、仓储业、配送业和金融、会展、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面向冀中南经济圈,辐射京津,打造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的区域综合物流产业园区。目前,总投资10亿元的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园、投资8亿元的邢台绿旗商贸物流综合体、投资6.5亿元的邢台凯运物流园等项目相继落户,为邢台县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打造环境就是打造竞争力。”会宁镇党委书记李海书说,为营造好的投资环境,会宁镇划定了绿色发展“红线”,再大的项目,只要有污染,我们坚决拒绝。 |
关键词:邢台县,生态,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