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王永华:用生命为井陉“西藏”绿色崛起奠基

来源:长城网 作者: 高靖华 田平珍 2014-05-24 01:20:1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生态立镇,推动绿色崛起

  “带领群众致富,要耐心引导,绝不能搞强迫命令!”

  2003年8月8日,投资41.2亿元的省重点工程,也是河北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张河湾蓄能电站工程上马。在接下来工程实施的几年中,不仅当地群众挣得盆满钵满,镇财政也“欣欣向荣”,测鱼镇仿佛脱态换骨,由“西藏”变成了“香港”。

  “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眼前的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王永华一上任就敏感地认识到测鱼镇发展潜在的危机。他深入全镇19个村,一次次地和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座谈,在积思广益的基础上,勾勒出“远抓林,近抓牧,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生态立镇蓝图。

  “张河湾蓄能电站建设不仅使我们这里的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还让我们的群众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都为我们兴林、上牧、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合理引导,相信生态立镇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实现。”在镇村两级干部大会上,王永华的讲话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测鱼镇山高坡陡,平地少、梯田多,水地少、旱地多,又远离中心成市,种粮食、水果先天不足,但对种既耐旱又能长时间受益,并且易储运、市场“钱景”看好的核桃,却是得天独厚。于是王永华就把核桃树作为全镇的主打树种,提出了打造万亩核桃产业基地的构想。

  万事开头难。测鱼镇原本就山多耕地少,人们把耕地看得比命都金贵。让这些祖祖辈辈习惯土里刨食儿的农民在口粮田上种树,思想一下子转不过弯儿。“带领群众致富,要耐心引导,绝不能搞强迫命令!”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王永华为镇村干部开出了“抓点带面”的良方。他把群众基础较好、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的雁过口村作为突破口,亲自主持村两委干部会、党员和群众代表会,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政策,掰着手指头给他们算经济账,并先后组织他们到本县张家庄和东柏山的两个核桃种植大户、整村推进的元氏县西岭低村和邢台绿岭公司等地进行参观,统一了干群思想。

  群众动员起来后,他又积极为村里联系优质树苗和技术员,并从县里争取到每棵苗补助8元的优惠政策。在他的支持下,这个仅有170户、538口人、780亩耕地的小山村,从2011开始,在3年的时间里发展核桃树660多亩。为了确保成活,他还积极出面找县直有关单位,先后为这个村争取资金37万元,购置了2台水泵和2000多米的管道,修建了塘坝和蓄水池。靠着这剂“抓点带面”的良方,在王永华任职的四年半中,全镇累计栽植核桃树40多万棵,多少年无人问津的边远荒山、撂荒梯田成了“香饽饽”。如今,这些核桃树已陆续受益,日渐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在引导群众种植核桃树的同时,他还动员群众绿化道路上万米,并建起了千亩采摘园和万亩生态观光园,使测鱼镇成为全县绿化最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净增量最高的乡镇。

  “如果每个领导干部都能像永华一样抓生态建设,那么我们大生态屏障县的梦想就指日可圆了。” 2011年春,在测鱼镇召开的全县绿化工作现场会上,县委书记田耀筠对他给出了如是评价。

  在引导群众发展“铁杆庄稼”、建设“绿色银行”的同时,王永华还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发展特色养殖。藏香猪、梅花鹿、大雁、黑山羊、乌骨羊、小尾寒羊、柴鸡等数十家规模养殖基地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目前,全镇规模以上养殖场发展到上百个,年产值突破5000余万元,数以百计的农户通过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2012年白城村白连平靠15只羊起家,目前羊群已发展到60余只,平均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

  开发大锦山,是王永华生态立镇的战略工程。锦山自然生态风景区地处该县南部深山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其中原始次生林面积8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6平方公里,山、水、林资源得天独厚。王永华上任之初,大锦山开发刚刚起步。在他的努力下,香港高能集团接手开发。在四年半的时间里,包括赵家寨森林观光区、泓泰沟太行猕猴保护区、御笔峰高山草原区、“北方三峡”水上游乐区、太行天池揽胜区、秦基伟指挥所红色教育区等六大板块在内的大锦山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累计投资数亿元,建成赵家寨森林观光区、泓泰沟太行猕猴保护区、“北方三峡”水上游乐区、秦基伟指挥所红色教育区四个板块。到十二五末,这里将成为集“海、陆、空”旅游项目于一体的国家AAAAA级自然生态风景区。届时,该景区将和附近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苍岩山景区、銮台垴景区组合成一条汇集山、水、林自然生态景观和红、古、奇人文历史景观的多功能三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大锦山的开发,也将当地数以千计的农民变为“旅游产业工人”。仅有上百户的南寺掌村,目前农家乐已发展到27家,全村劳动力就地成为旅游区“工人”,去年人均收入上万元。

关键词:王永华,井陉,西藏,公仆本色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田平珍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