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我看“志愿精神”

来源:长城网 作者: 储瑞耕 2014-06-20 18:24:2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全人类的共同道德崇尚

  在我们中国人的记忆里,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光照千秋,毛泽东同志曾经饱含激情地评介他“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白求恩是一位著名医生,在加拿大生活富裕,事业有成,有名有利,他舍弃这一切而心甘情愿到条件艰苦的中国抗日前线战场,无怨无悔,鞠躬尽瘁,我想这就是“志愿精神”的光辉典范。

  “志愿者”在英文里是volunteer,通常也称为“义工”。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多年,本质是服务社会,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

  这些年来,许多国家的“志愿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泰国、法国、墨西哥、美国政府都倡导志愿服务,日本有50%的国民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韩国的志愿服务已有50年的历史,其组织机构分为:总社;分社协议会、地区协议会、基层服务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在韩国掀起高潮。墨西哥每年入校的大学生每人必须有半年进行志愿服务。尼日利亚1973年开始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10年后,志愿者成员增长了14倍……

  联合国把每年的12月5日定为“世界义工日”。

  真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是这样的“志愿者活动”的道德崇尚——向真善美学习、靠拢,见贤思齐、一道前进,使得我们这个世界的未来,充满希望。

  上升到行为自觉

  人在生活中,偶然帮助他人并不难,帮助相识的人、亲朋好友也不难,难的是把“助人”变成一种不仅针对“熟人”而且针对“素不相识”的人的持久的完全无偿的行为,这就需要自觉的理性的追求和高度的心灵自觉。

  雷锋有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郭明义则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他自己的心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中国当代“义工”的典范人物丛飞(1969—2006),义演400多场,收入全部捐出,资助近200名贫困儿童,37岁殁于癌症,死后捐出眼角膜。他说:“这些,就是志愿者行为的精神宣言。”

  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要他(她)不助人都将成为不可能。

关键词:志愿者,道德,文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