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庙会春节期间吸引游客20万人次【图】
长城网沧州3月6日电(陈双双 助理记者 徐彩云)“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外甥小子也要去。”家住河间市红牌楼街的李老太太坐在自家门前,抱着怀里的小外甥边哼唱着这个古老的歌谣,边看着河间府署门前熙攘的人群。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河间庙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日流量达1万多人次。 家住附近的68岁居民刘国祥感慨地说:“50多年了,河间老庙会终于又回来了!”据刘国祥介绍,河间庙会有几百年历史了,在周边县市享誉盛名,每年的庙会就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有跑马戏的、说大鼓书的、耍猴的、卖小吃的、卖皮货的……。但是,庙会却在60年代停办。 2013年,重建后的河间府署、光明戏院试运营,并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为进一步提高河间知名度和吸引力,老庙会重新回归。 春节假期来河间旅游的北京人陈爱民说:“走在这条古城老街上,仿佛与往日忙碌的生活隔了一道墙。走进墙里,便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生活的压力,不止脚步慢下来,连心灵也静了下来。悠闲自在地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上看戏、听书、赏景,别有一番风味。” 河间市民张海涛也带着孩子来此游玩。儿子牵着他的手,兴奋地在人群中拥挤,一会儿买串铁板鱿鱼,一会儿买碗韩国炒年糕,吃得不亦乐乎。当孩子走到游戏区的时候,顿时两眼放光。太空船、碰碰车、9D电影……,让孩子们在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游戏中乐开了怀。张海涛说:“我每年都带着孩子外出旅游,今年家门口举办庙会,不用出远门就能吃到各地的美食,还能让孩子玩得尽兴,所以今年哪都没去。” 吃了、玩了,临走还要带些小玩意回去吧。于是,小孩子们手上就多了糖人、拼图、小葫芦等各种玩意。大人们则来到河间府署听起西河大鼓。 走进这座“京南第一府”,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2700多年的历史让这里的一砖一石都潜藏着故事。走进仪门,远远传来悠扬的琴声和婉转的传唱:“河间古城三种宝,源远流长到今朝。‘实事求是’发祥地,‘毛诗’、‘西河’分外娇。‘西河’别名‘犁铧片’,细说起来有根苗。流传到今200载,步步发展步步高……” 走到近前,只见一位女艺人左手持两片铜质月牙板,立于鼓前声情并茂地表演;一位70多岁的老琴师则坐在一旁弹三弦。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周围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也是河间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位来自沧州的游客说:“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西河大鼓的表演,现在终于见着真的了。”庙会期间,河间府署内每天的西河大鼓表演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 光明戏院的演出,也是庙会上不可缺少的“重头戏”。走近光明戏院,隔着车水马龙遥望马路对面这座欧式建筑,总有一种穿越回民国时代的感觉。坐在戏院中央的八仙桌旁,沏一壶清茶,来一盘瓜子,来自献县西城村的戏迷许阿姨却忘记了吃喝,只是聚精会神地看戏。她感慨地说:“30多年前在俺们村庙会上,河间梆子剧团每场必到,俺们都是忠实的戏迷。多少年没有看戏了,今天终于在光明戏院过了瘾。” 这次演出不仅有河间本地戏迷票友参加,还有来自沧县、青县、黄骅的票友们前来助演。正月十三作为河间传统的“戏剧节”,也吸引了众多来自任丘、肃宁、献县等地的戏迷们。310个座位的光明戏院,场场爆满。 采访中,我遇到一位90岁的老太太,她在女儿的陪伴下前来听戏。老太太耳不聋眼不花,咧嘴笑眯眯地说:“70多年前我就来这里听过戏,那时候还是花铜板呢。这么多年了,刚听说老戏园子要唱大戏,闺女就陪我来了。有戏听,忒好!” |
关键词:河间,庙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