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两百年地方文化遗产“博野帽儿舞”经抢救复活

来源:长城网 作者: 张旺辉 2015-04-15 13:41:4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博野帽儿舞演出场景。张旺辉摄

博野“帽儿舞”主创人员。张旺辉摄影

  长城网保定4月14日电(张旺辉)4月14日,博野县的两百年民俗文化艺术“帽儿舞”表演走进该县大北河村万亩梨园,引众多京津冀游客称赞。

  14日上午11时许,笔者在博野县大北河村万亩梨园中看到,伴随着欢快的河北地方民歌,一位手执旱烟袋、头围白毛巾的老者模样的汉子,带领身穿红色传统服饰的老伴儿还有四个头戴各式面具并身着彩衣的儿孙翩然起舞,表演中有相互穿插、逗趣、嬉笑等动作表演。忍俊不止的头套面具,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的肢体语言,让游客大呼过瘾。来自石家庄的王晓芳称,其“一口气”看完了整场“帽儿舞”表演《三世同堂》,该节目通过讲述老一辈儿人的创业艰辛,年轻人的尊老孝顺,惟妙惟肖,寓教于乐,使人欣赏表演的同时,领悟孝道,感悟家庭和谐之美。

  据博野县民俗文化协会贾凤莉介绍,博野帽儿舞起源于清代,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初为二人表演,演员头戴以泥土造型或用竹篾铅丝扎成头型,外表以纸张,上涂色彩制成各种形象的人物面具,伴有嬉逗、追逐等即兴舞蹈,动作夸张,逗人风趣,后来发展到六至八人不等,一度在冀中地区十分风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帽儿舞’被视为带封建迷信色彩的舞蹈,被封杀了。此后虽有小范围的表演,但到了二十一世纪初,由于演艺人才匮乏,博野‘帽儿舞’告别于人间。”贾凤莉不无遗憾地说。

  2014年以来,在博野县宣传文化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博野县民俗文化协会开始着手恢复博野“帽儿舞”。从现存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里“寻根”、从年迈老艺人那里讨教,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博野“帽儿舞”走上了艰难的复活之路。

  “县民俗文化协会的这些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没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就看不到现在的‘帽儿舞’。”博野县政府副县长赵东辉谈起抢救博野“帽儿舞”之事,对那些付出诸多心血的志愿者们满是感慨。

  据了解,目前,博野县民俗文化协会的几名参演志愿者,平常都有各自的工作,但是一想起传承民俗文化遗产的责任,大家都像对待自己家的事儿一样上心。年过七旬的张秀山老人原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落子的传人,听说要抢救帽儿舞,主动请缨上阵,一招一式指导的有板有眼。志愿者马玲玲是一名公务员,为了排练连亲外甥结婚都没有参加婚礼。志愿者崔丽娜是一家公司的会计,本来在考驾照但为了排练错过了好几次的驾照考试时间而毫无怨言。志愿者梁博银是县计生系统的一名退休职工,去年全家出去旅游为了排练和演出,忍痛让“全家福”就少了她一人……

  几分辛劳,几分收获。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当今年1月份博野“帽儿舞”在邯郸市举办的全省迎新春下基层慰问文艺汇演时,4分钟的节目让500多名观众想起了十几次雷鸣般的掌声,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先生在演出现场由衷的称赞博野“帽儿舞”是冀中地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从今年1月份,博野“帽儿舞”成功复活几个月来,已经先后下基层演出12场次,观看群众达2万多人。博野“帽儿舞”,这颗古老的、原生态的保定民俗文化明珠,正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博野,文化遗产,帽儿舞

责任编辑:李艮春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