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肥乡六旬老农43年自编诗歌万余首
长城网邯郸7月30日讯(助理记者韩毅通讯员李运强李耀彩)“七十年前硝烟,曾经罪恶弥漫;魔鬼兽行惨世寰。罄竹难书滔天!钓岛倭寇贪欲,南海风波频演。警目常睁思忧患,自强泰之安然!”这是肥乡县小康堡村60岁的孙庆臣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的一首诗。43年来,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对生活的感悟全部记录下来,自编诗歌万余首,写满了36本厚厚的日记本。 孙庆臣是小康堡村一位普通的农民,自幼喜欢读书、写作。上初中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学校没有课本,他就整天抱着毛主席语录学习,有时候也跟着“闹革命”,反动派知道他有文化,就让他写大字报、大批判。1972年高中毕业,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励志》,咏诗言志。此后,孙庆臣的创作欲望一发而不可收拾,耕作之余,他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编写诗歌上,高兴时写,烦恼时也写,农田里、炕沿上、草垛旁、灶台边,到处都有他创作的身影。由于痴心写作,忘记做饭、误了农活是常事,妻子虽支持他写诗,但有时也难免会生气,每当这时,他就随口吟诵个口头诗来赞颂妻子,逗得她哈哈大笑。 “我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当过兵,这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提起过去的岁月,孙庆臣眼含热泪,他激动地说。1979年中秋节,二弟、三弟同时考上大学,弥补了心中隐藏许久的缺憾,随由感而发,即兴题诗《满江红》。“皓月当空,金风习习传佳音,喜无穷,忧愁尽扫,乐自心生。雄鹰展翅傲长空,征舟沧海破浪行,试观望,霜雪松柏梅,势峥嵘……”十四年后的1993年,儿子孙献波又顺利考上大学,孙庆臣高兴之余,赋诗《七绝》。“七九九三十四春,叔侄比翼志凌云。青梅煮酒谁人醉,两代英才出吾门。”如今,孙庆臣四世同堂,儿孙绕膝,最让他欣慰的是,晚辈们个个聪明伶俐、成绩优异。他在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还经常教子孙学习传统国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笔者看到,在孙庆臣家中堂屋东墙上挂着一幅木框牌匾,上面用毛笔书写“昂首吞糠犹香肉,弯腰求金悲泪流。梅松雪霜峥嵘在,男儿笑撑逆水舟。”遒劲有力的楷书字体,洋洋洒洒的七言绝句,完整地诠释着作者虽身处艰苦环境,却志存高远、不失气节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反映出当事人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是1992年冬天为我自己写的一首诗。”孙庆臣乐呵呵地说,这也是他最喜欢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他的性格。问其原因,他告诉笔者,自己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岁月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少吃没穿、流离失所的日子令他终生难忘,逆境和困难磨练了他的意志,更铸就了他坚韧的性格。现在生活好了,但不能忘却过去的艰难。写这首诗就是告诫自己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教育晚辈子孙努力向前、奋进不止。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孙庆臣在劳作之余能够创作出这么多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作品,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黄土地的深情。在他的眼里,路边的小花小草、家里的小猫小狗都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有时,我一天能写十来首诗,少了也写两三首,每天都写。”孙庆臣说,有一次他看见路人吃蝉蛹,便心生怜悯。提笔写道:“命短可居万灵首,甚者难见日出头。油锅滚滚赴西去,阎罗收魂亦泪流!”。 “运筹帷幄党谋高,血染征旗志士豪。恶魔垂首签降日,胜利呼声震九霄!”孙庆臣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但平时喜欢看报纸和电视新闻,每天的《新闻联播》是必看节目,几十年雷打不动。由于密切关注着国家大事,党的新政策、新形势了然于胸,创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许多反映时政动态、歌颂党和国家伟大建设成就的诗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满江红》、《心之乐》、《血缘情》……如今,孙庆臣已创作出10000多首诗歌,写满了厚厚的36本日记本,满满一大箱子的书稿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凝聚着满腹心血。2013年7月,孙庆臣学会了上网,建立了自己的QQ空间,他把诗歌发布到空间里,与网友互动交流,畅谈创作的体会和心得。目前,已有十来个文学爱好成为他的铁杆粉丝,围观、浏览者达数千人次。 “我有一个愿望,想在合适的时候出一本诗集。”孙庆臣说,他要把这些饱含心血的诗歌收集起来,按照不同类别整理出版成一本诗集,既便于保存,也是留给后代子孙的一笔财富。他表示:“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写下去,直到拿不动笔的那一刻”。 |
关键词:诗歌,创作,农民,邯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