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应对气候灾害区域案例研究》项目在河北实施
资料图:气象条件好坏直接影响农业收成。(图片与文字无关)
长城网12月7日讯(记者 赵晓慧 通讯员 姚树然 闫峰)为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途径。近日,由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承担的《农村应对气候灾害区域案例研究》项目在河北实施,旨在将贫困问题与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连接起来,为扶贫工作开辟新视角。 项目围绕“环首都贫困带”的典型案例—河北易县,在历史资料分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县深山、丘陵、平原不同类型贫困区进行了为期5天、对130贫困户的实地调研,从微观角度开展农村社区气候灾害与贫困案例及应对措施研究,揭示贫困县气候变化、灾害、贫困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对县级不同地形下气候灾害特点及其对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类总结,根据不同贫困类型,从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的角度,因地制宜提出减贫的应对措施。 在易县期间,项目组先后赴牛岗乡台底村(山区)、白马乡源泉村(平原)和大龙华乡小寨村(丘陵)三个不同类型贫困村,通过随机抽取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就气候变化及灾害对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及其成因等研究内容进行典型性调研,并与当地扶贫办人员及相关管理层人员交流讨论,发现当前农村在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实践经验及存在的不足等问题,了解基层情况,获取大量的一手研究素材。 据相关人员介绍,该项目完成的研究评估报告,将为“环首都贫困带”进一步减灾脱贫提供示范参考,对当地政府决策部门关注区域气候贫困及应对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为扎实有效的稳步实现减灾脱贫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链接: 近年来,河北气象部门通过多项有力的举措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项目开展积累了大量素材与经验。通过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提升了气象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强化了农业气象灾害前监测预警,为保障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做好“直通式”气象服务,气象部门与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万余人(户)建立直通式联系,针对性地开展了气象服务等。 |
关键词:气候灾害,农村,贫困问题,扶贫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