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机场“撒野”,教育应与约束并行【长城时评】
12月23日上午,北京市旅游委与首都机场航空安保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文明旅游安全出行合作备忘录”。今后,游客在首都机场发生不文明行为影响机场安全,将会被首都机场安保部门和旅游部门同时记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并可能直接影响出行。(12月24日新华网) 若干年前,乘坐飞机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还算是罕事,而近几年,居民出行方式逐步从火车、长途汽车向飞机升级。不少人过了飞机瘾,机场也上演了不少喜剧闹剧。电影《人在囧途》中有一个经典桥段——挤奶工牛耿在飞机上要求“打开窗户透透气”,不只让空乘人员和其他乘客们大跌眼镜,也让观影者哑然失笑。艺术源自生活,2014年杭州飞成都航班上发生了同样的“囧事”,一名男乘客打开应急舱门声称要“透透气”。众人在讶异之余体谅其阅历不足也就一笑了之。然而阅历不足可以经历补齐,而如大闹泰国机场的中国乘客一般,由于与航空公司方面的冲突而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却实属素质缺失造成的“不文明行为”,属于品质方面的“硬件不足”,需借助外力进行道德升级。 类似于“文明旅游安全出行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加强了对机场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力度,从而对不文明的旅客出行行为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从约束角度来讲,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它势必提醒游客,出行不能任性,个性要有忌惮,公德需共遵守,妄为自行买单。但对于各式各样的机场“撒野”事件来说,缘由虽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道理。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单单依靠制度约束,监管效果恐怕会打折扣。况且制度这个外力只能起到约束作用,无法做到素质提升。要想釜底抽薪,坚决杜绝机场“撒野”的不文明现象,约束只在基础,更需教育并行。 机场的不文明行为源于素质的提升速度落后于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速度。提高国民素质,是解决机场不文明现象,乃至生活各种不文明现象的根本途径。只有综合素质提升,公民才能进一步加强公德意识,才能在公共场合中对个性有所收敛,尊重整体感受。在机场方面,除了健全服务机制外,更要采取符合当前形势的宣传手段,利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对乘机应具备的安全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我们的主流媒体已经开始加大了公益广告的投放比重,这理应带动起国内其他媒体的教育导向作用,为共同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担负起自身的作用。 “先礼后兵”是人际交往中为人熟知的原则。针对机场撒野等不文明现象,“礼兵”缺一不可,教育与约束并行,或许才是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 |
关键词:机场,撒野,素质,不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