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与时代携手放歌 唐山文化创新发展40周年综述

来源:长城网 作者:李永龙 金宗明 2016-12-01 23:04:4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唐山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对比图。唐山市文广新局/供图

  长城网唐山12月1日讯(李永龙 记者 金宗明)滦河涓涓流淌滋养着勤劳朴实的沿岸群众,燕山连绵逶迤哺育着不屈不挠的冀东儿女,渤海波澜壮阔激荡着勇往直前的唐山人民。在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之际,在这流淌着无限遐想与美好憧憬的时刻,回望40年唐山文化之跋涉,唐山文化一直紧随时代步伐,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奔跑在创新路上。

  震后的唐山,满目疮痍,遍地瓦砾,文化基础设施片瓦无存。当时的唐山市地方戏剧团在主创人员部分遇难、亲人无家可归的情况下,大家强忍悲痛、拭干眼泪、挺直脊梁,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编创了反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与人民群众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迎风飞燕》和反映军民鱼水情深、携手抗震的《彩霞》两部剧目,深入到抗震一线慰问演出,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宣扬抗震英模集体和个人,歌颂人间真善美,激励唐山人民从悲伤中走出来,在精神上站起来,有效疏解了受灾群众普遍存在的恐惧、迷茫、焦虑和孤独情绪,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现任唐山群众艺术馆馆长的郭新民告诉记者说:“在抗震救灾中,一架大鼓激励了豪情斗志,一腔影调演绎了人间大爱,文化工作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时代的发展进步,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崛起和繁荣。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的号角催人奋进。由于原有文化设施在唐山大地震中全部被毁,上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时进行了科学规划,因而当时布局比较合理。市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在市中心,6个影剧院、电影院位于市区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大部分县(市)区同期建成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设施,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文化服务网络,为支持震后重建和经济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十一五”以来,唐山市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其中市政府投资改扩建的市博物馆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增加到73.5亩和24451平方米,展陈面积12000平方米,提高了唐山市文物收藏、展陈的水平,增添了城市文化色彩。乐亭县、滦南县、遵化市、玉田县、唐海县、古冶区、海港开发区、丰南区、迁安市建设了文化馆、图书馆(室),丰南区、海港开发区建设了现代化的大剧院。其中丰南区、迁安市的文、图两馆投入大、标准高,成为当地标志性文化设施。迁安市对博物馆进行了扩建,迁西县建成板栗博物馆,丰润区博物馆完成了主体工程。

  通过几年的建设,全市行政村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已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4个,乡镇(街道)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82个,在村(社区)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合作共建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5109个,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惠及城乡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初步确立。

  当今时代,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为社会各界广泛认识。“十二五期间”,唐山市坚持从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出发,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塑造“文化唐山”形象,展现“唐山文化”风采,走出了一条“打造软件夯实基础,真诚服务树立形象,改革创新增添活力,政府主导强化保障”的发展之路,全市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化投入的增加促使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普及、升级,文化活动有了坚实的阵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公共文化机构,尽情享受文化的魅力。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成倍放大。与此同时,“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流动舞台车”、“春雨工程”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偏远乡村,哪里最需要文化知识,就到哪里去。在海浪翻涌的曹妃甸新区港口,在滦河母亲塑像伫立的滦河岸边,在燕山连绵起伏的遵化,在长城逶迤前行的迁安……处处闪现着文艺家和文化志愿者的身影。如今,不管多么偏远,人们总能在当地看到合唱团、鼓乐队、秧歌队、舞蹈队等群众性文艺团体的身影。弦歌处处,遍及城乡。文化惠民,正在这里改变着唐山。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创新,文化,40周年

责任编辑:金宗明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