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长城“财”发现】网络理财诈骗花样频出 这几类投资要注意!

来源:长城网 作者: 2017-01-19 15:17:2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读: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国内涌现了几千家互联网投资理财平台,其中混杂着不少诈骗网站,网络金融理财类诈骗花式也不断翻新,让老百姓防不胜防。

  据近日发布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度平台接到的在所有举报的网络诈骗案情中,金融理财类诈骗涉案总金额最高,达7411.4万元,占比为37.9%;而且从人均损失来看,金融理财类诈骗也是最高的,达37356元。报告分析,由于涉及到购买金融产品,往往单笔的涉案金额都较大。

  金融理财诈骗通常以高额的理财回报来吸引投资者,让他们在钓鱼网站或者直接转账等方式来购买各种金融理财产品。钓鱼网站可以盗走你的个人信息和账户资金,而直接转账到理财平台,等于自己把钱送入骗子的口袋。

  除了承诺高收益,金融理财诈骗还会用虚假宣传、滥用背书、信息披露造假等一些列手段来包装自己,用以树立投资人的投资信心,诱导投资行为。而受害人往往由于投资理财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无法识破骗局,加上不少人有追求高收益的心理,往往导致大额金钱损失。

  以目前很火的P2P网贷为例,目前行业平均收益率在9%左右,远高于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吸引了很多投资人,特别是一些以高息诱骗投资人的平台,给出的实际收益率会更高。

  其中不乏一部分投资者,明知道平台有问题,但由于抱着侥幸心理,想着在平台出现问题前大赚一笔立刻抽身,把坑留给后来的投资者接盘,结果直接被全额套牢。

  此外,有的P2P平台为了吸引投资人,还会进行一系列包装,比如宣称与政府或银行签订了合作关系、加入了行业协会、与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合作等,展示各种花钱就能买的荣誉,对平台运营数据、标的信息、公司背景和高层背景造假,有的平台甚至地址都是假的,一旦平台跑路追偿难度很大。

  金融理财涉及领域广,行业分枝多而细,除了P2P网贷还有很多领域也是重灾区。小编查找到去年年中发布的一期报告显示,电信诈骗中涉及虚假的金融理财诈骗最多(43.2%)。其中,虚假证券在金融理财类诈骗电话中数量最多,占比为32.9%。其次是虚假贷款,占25.6%。虚假贵金属投资占8.4%,虚假保险占4.5%。

  这里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虚假证券公司诈骗的套路。骗子一般会给你打电话或者通过QQ、微信跟你联系,推荐你购买公司有关会员服务,就能够获得专家指导学习股票知识并获得股票推荐。

  这类骗子会自称是某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煞有介事的报出自己的名字和工号来套取你的信任,然后发给你一个所谓的某证券公司的官网(假官网),指导你在线购买会员服务。

  这个官网页面内一般还能查到联系你的那个员工的资料,背景履历做得十分漂亮,研究生学历还持有证券相关资格证什么的,更是让你深信不疑。如果你就此决定购买会员,那就入了骗子的套,骗你的会员费只是第一步。等你付款后,骗子就会要你再交纳一笔押金,以保证你不会把他们推荐股票的信息泄露出去。

  总之,这类诈骗会以各种理由要你交纳各种费用,会员费、信息费、保证金等等,代客炒股的会要你直接打炒股的钱。诈骗一旦得逞或者中途被识破,骗子就会立刻切断你们之间的联系,比如关闭网站、停用通讯电话、拉黑你的QQ或微信。

  网络理财骗局花样频出

  1.境外诈骗网站“钓大鱼”  

  骗子会在国内各大网络平台投放极具诱惑力的广告,打着“利息高出银行数倍”,“投资周期短利率高”的旗号,承诺“只赚不赔”。甚至国内很多有影响力的网站均能找到其广告,不保持警戒心的投资者会容易上当。同时,诈骗网站盗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品牌,也加大了网民对网络理财诈骗的识别难度。  

  2.P2P平台频现虚假投资标  

  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诈骗到大量资金,有平台在开业前声称要连续举办数天的优惠活动,打着“高息”、“保本”、“短期标”等旗号发布大量虚假标,等到开业后投资者蜂拥而至,不久平台很快就无法打开,老板资金到账后便携款“跑路”。

  3.利用贪婪心理

  某些平台只需要投入少量的钱,数十天内资金翻2-3倍,并且每天发放“收益”。有些人贪小便宜,选择追加投资,平台也会按期发放几天“收益”,等待更大笔的投资追加,如果没有追加,平台就会让其账户密码失效,无法获取本金。 

  4.银行理财产品漏洞被利用

  不少工行、招行和农行等用户纷纷在网上反馈收到短信提示,称自己的银行卡在网上购买了某款理财产品被扣除了大笔资金,并告知“如果不是您本人操作,请与我们联系。”当网友去ATM机查询时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余额竟然真的少了短信中告知的相同金额。 

  5.虚假借款骗术

  在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还流行着一种借款诈骗。借款人通过信息贩卖者获取有效身份信息,并以他人的身份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消费或借款。在一些平台,不乏员工与借款者内外勾结,过分包装借款人信息,使得原本无法借款的人也借到款项,变相侵吞公司资产。

  (腾讯财经、融360、和讯网综合整理)

关键词:“财”发现,金融理财,诈骗,注意

责任编辑:赵君华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