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年俗】正月十五 闹元宵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是由来已久的习俗,虽然有些地方上的差异,但是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代表的意义还是相同的,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所以在元宵节,一家人在一起一定会吃上几个元宵。 赏花灯 元宵节有观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十天。 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猜灯谜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增添节日气氛。“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从元代起,开始出现了“走百病”的风俗。有《走百病》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明清时代在正月十六日傍晚盛行“走百病”活动,走百病又叫散百病、游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一般是登高走桥,赴庙行香,说是可以祛除疾病。一些地区是男女结伴,也有相当多的地区是女人甚至病妇进行。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放烟火 到了明代,放烟火成了上元节的又一重要景观,也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气氛。《琼台志》记载了海南的烟火:“官衙烧火树银花,巧藏故事、生禽,炮仗声震不绝。乡落男妇二三十里者入城聚观,名曰放烟火。”许多地方元宵节夜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还有一人当引狮人。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耍龙灯,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流传于很多地方。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此外,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流传到今天不知道单身的你,在元宵节会有什么想法,不过即便没有摆脱单身,和家人一起团团圆圆过个节也是很不错的。 |
关键词:年俗,漫画,正月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