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工匠]杨普:将创新融入“工匠精神”
“河北大工匠”杨普。 采访嘉宾/供图
杨普给工友讲解纺织机的正规操作。 采访嘉宾/供图
长城网4月28日讯(记者 张欣)杨普,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恒盛分公司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她在常山纺织工作的17年间,勇于创新,传技带徒,把一片匠心融进织机里,由一名布机挡车工成长为全国纺织行业2000万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近日,杨普当选2017年度“河北大工匠”,本网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布机挡车工是一个劳动强度很高的工种,高温、高湿、高噪音、高强度,一个挡车工一个班手脚不停,8小时下来巡回路线相当于步行20公里。2000年技校毕业后,杨普便进入常山纺织,成为一名挡车女工。高负荷的工作强度并没有使那个当时不满二十岁的小姑娘退缩,“当时厂里一位老师傅对我说,技能是工人的本钱,只要好好干,行行都能出状元,所以我就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纺织行业的状元。” 为此,她牺牲了大量的业余时间,苦苦钻研操作技术。为了练好“机下打结”和“穿筘”,她手不离纱线,别人接500个,她就接1000个,别人练1个小时,她就练3个小时,手指被棉纱勒出了一道道口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普的技术日渐提高。一般女工1分钟接20个接头,她1分钟能达到38个,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技术,在9年多的挡车工岗位上,她累计超产棉布近20多万米,成为单位的生产标兵。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反而向更高峰攀登,“作为一位纺织工人,知识单一是限制自身发展的大忌,比如以前纺织的仅仅是棉麻纤维,而现在的纺织业,不仅有棉麻纤维,而且还有牛奶纤维、汉麻纤维、天丝、莫代尔、羊绒、甲壳素等,如果不能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就不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化纺织工。”于是,在每天上班之余,杨普开始了紧张的文化学习。通过自学,她顺利通过了成人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纺织服装专业录取。 创新,不仅在高精尖岗位,平凡如挡车工这样的岗位,同样是创新的舞台。17年的不懈探索创新,杨普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企业不搞创新,转型升级无从谈起;生产岗位的职工不搞技术创新,产品就会慢慢失去竞争力。”多年来,杨普总结出了“机上打结不超过5毫米”、“双手交叉”、“主动引纬”等操作技巧,自创了“双套结”手法,大大提高了处理断经、断纬速度,班产提高了2200米,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500万元。 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杨普被公司破格提拔为车间操作技术员,并专门建立了以其命名的技能工作室,开展“传技带徒、创新创效”为核心的企业员工成才传、帮、带活动。很快,杨普和她的工作室成员们结合传统织机的操作法和生产经验,大胆尝试,先后总结创新了大提花织机操作法、大提花增减经密操作法、机下打结要领口诀、七字断经处理法等近30项操作法,其中仅新品种操作法就有13项,这些操作法经推广,使公司的生产效率提高2%,为公司年创效益达300多元。 据杨普介绍,今年,她又有一个创新大动作:喷气挡车工“1+2”工作法的整体创新工作。“经过最近的分班试行,跟踪数据显示挡车工的看台由9台织机增长到13.6台,每班可节约3至5个人工,产质量指标均为三班同比第一,个人收入较车间同工种相比平均每月提高近500元。”说着,杨普笑了,眼神中仿佛充满了她用创新撑起纺织强国梦的决心。 |
关键词:河北大工匠,杨普,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