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雄安新区探访记十三]安新:文化传承打开无限空间

来源:长城网 作者:常素莉 王渊 2017-05-04 21:44:5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5月4日讯(常素莉 王渊)自从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传出,安新芦苇画创始人、传承人杨丙军就格外忙碌。除了做芦苇艺术的研发和传承,他还要每天接待三、四拨全国各地前来洽谈合作的客商。“见面后他们第一句话大都是祝贺,祝贺我能成为新区的一位文化传承人。”杨丙军开心地告诉记者,“要建设新区,离不开这些代表中华特色的老技艺的传承。新区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全国、全世界的人关注新区,自然会关注到新区的文化,我们的芦苇画将会在更大范围得到传承。”

  芦苇在白洋淀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誉。淀区俗称“苇子”为金条或铁杆庄稼。白洋淀芦苇画是安新县传统手工艺品,经过民间艺人的潜心研究和探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艺日趋成熟,以芦苇特有的颜色、光泽、纹理来展现诸如张网捕鱼、驱舟放鸭等水乡风情,以芦苇为材料的苇编工艺画因其画面本色天然、色泽朴素淡雅、加工考究精美、风格独树一帜而备受八方游客青睐。

  在杨丙军芦苇艺术工作室,记者看到工人师傅正在制作芦苇画,各种题材的画作放满了展室,花草鱼虫、人物建筑、山水风景,栩栩如生。即使细看,记者也很难发现这是由白洋淀里常见的芦苇制作而成。“我从30年前开始搞芦苇画,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杨丙军介绍,作为最早进入该行业的人之一,他对芦苇画的推广、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疆的博斯腾湖、宁夏沙湖、山东微山湖都已经开始制作芦苇画。“对芦苇画技艺的传承我们都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目的就是将艺术的火种洒向全国,提升当地物质、精神的高度。我们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多关注民间草根艺术创业者。”

  在画作的同时,杨丙军更加关注行业的创新和传承。工作室成立了创新团队,汇聚了市级美术大师、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十余人。通过研发,可以让白洋淀的芦苇艺术和利益都实现最大化,满足使用者对空间和品位的追求。

  目前,安新县拥有芦苇画生产厂家41家,产品远销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内大中城市及国家重点旅游区都设立了销售网点,在国内外叫响了白洋淀芦苇画品牌。

  和芦苇画一样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马家寨造船技艺。如果你看过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一定会被电影中的各式战船、龙船所吸引。而这些船出自白洋淀的一个小村——马家寨。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在这个小村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无论锛凿斧锯,还是撂线放木,都身怀绝技。

  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传到这里,村民们在高兴的同时想的更多的是怎样把这样一门老技艺传承下去。

  马家寨造船业兴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有个传说却印证了马家寨造船业历史久远。据传说,很早以前,当年的安新县城南关有个魁星阁,魁星是传说中专门点状元的一位神仙。他看中了马家寨这个村,便把笔尖对准马家寨,正要下笔的时候,却被一位莽撞的过路神仙一脚踩扁了笔尖,便成了现在造船用的凿子。于是,马家寨没有出钦点的状元,却出了许多造船的“木匠状元”。

  马家寨所造的船样式多、质量好,大的有出海捕鱼的渔船,旅游用的大型画舫,过去航行在大清河上的对槽、艘子;有劳动生活和兼作水乡人家运输用的四舱、五舱、六舱;小的有鹰排子、鸭排子、枪排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马家寨人造船有三个绝活,是外人所不及的:一是“量材使用”。二是“甩线一手准”。他们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三是“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然后,船工选一块合适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马家寨村手工造船技术已纳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安新县已有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其中,芦苇工艺画、白洋淀造船工艺、寨里街舞高跷、圈头音乐会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技艺。

关键词:雄安新区,探访,安新,文化传承

责任编辑:刘延丽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