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缩古建筑彰显中华文化的精髓——雄安新区工匠邓春江执着中华传统技艺速写
木工里藏着古人的智慧 老邓说,自己是“老三届”,生长在所谓“既要学工,也要学农”的时代。在上学期间,他就选择了木工班,整天倒腾的是锛、刨、斧、锯。15岁初中毕业后,老邓依然痴迷于木匠这个行业,他先后跟过两位师傅做学徒,历经几年的时间。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谦虚好学、善于钻研的老邓很快就被中国古代精湛的木工技艺吸引并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从事这个行当,不过对这门手艺的热情却从没随时间流逝而减退,直到如今年过花甲,他仍能潜心研究,作品迭出。 老邓告诉我们说:别看木工活小,学问大着呢。比如这榫卯结构,可是我国古代工匠集体的杰作,千百年来,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其奥秘正在于此。老邓还感慨古人的建筑智慧,他说古人们建房,都是以“人”为本的,结构完全是根据人的需求计算的,比如寺庙房檐的设计,古人是根据天气设计的,“五级风后是中雨,不能淋湿我僧衣”,即中雨时候屋檐下晾晒的僧袍是不能被打湿的,屋檐是要能抵挡斜风细雨的。 是啊,对一个合格的木匠而言,必须做到管中窥豹,才能掌握整个建筑的规模。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但是祖先却能从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于是天干地支、五行八面、子午线等等都成了古人的度量衡。老邓说,古人的智慧才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越深入进去就会越发现这里头博大精深的学问,也就会越发被老祖宗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折服。 值得传承的工匠技艺 听老邓说,每年都会有高校学生来他这里实习,他记住的就有河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西安汉中等高校,还有蒙古国乌兰巴托来的,都是学习请教他的技术的。老邓说学生们理论知识学得好,但是动手能力就差些了,曾经有一个和孔明锁差不多结构的物件,他让学生们拆开,只有一个在清华古建系在读的大四女生做到了,老邓感慨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同时也真得为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而感到忧虑。 “这么大年岁了,又赶上雄安新区设立的好时代,这么做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就是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东西。现在除了高校里开设古建系,给学生们传授知识,民间基本很少有人学这些东西了,可以说,到了我这个岁数,下面没人继承我的手艺了,我儿子都不学,所以我想趁着现在还能动,给后人们留下点东西。”他说,“留给后人们这些东西,都有败笔,是希望后人们能研究,去破解,这样才能进步,才能突破,才能传承。” 现在,老邓正在制作一对需要60万片零件的“日月塔”,他在微缩古建筑之路上,还有着更多的计划。“我还有很大的热情,想做出更多的古建筑微缩景观,留下来,让后人去研究、去发扬。” 几十年的岁月磨砺,并没消磨掉老邓对木工的热情,花甲之年的他继续着年轻时曾痴迷的手艺,一发而不可收。他有自己的一种坚守,不为金钱所改变,也不会为利益所撼动。正是这种坚守,让老邓的手灵巧中透着稳健,于是才有了那些岿然挺立又灵动飞扬的楼台殿塔;也正是这种坚守,老邓的心才能平静又坦然,于是才蕴藏得起传统木工艺术的万千丘壑。这,不正是我们时代所呼唤的工匠精神吗? |
关键词:雄安新区,工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