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最美的TA】三代二十人 扎根塞罕坝守护绿水青山
王雪松一家人。 记者 刘飞 摄
长城网10月15日讯(记者 商棠 胥文燕 刘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塞罕坝千千万万个创业者中,就包括王雪松一家三代二十口人,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是塞罕坝务林人55年忠诚、坚守、奋斗、奉献的缩影。 王雪松,塞罕坝机械林场塞罕城市政管理服务站站长,今年元旦由林场文广视通管理站站长调任到现在的岗位。他已经在塞罕坝工作将近30年了,近14年来,他年年考核优秀,多次荣立三等功。 王雪松给记者讲述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是从他的名字开始的。 “1968年9月末,我出生在塞罕坝。那时坝上已经下了大雪,野外白雪皑皑,而云杉树依然是一片苍翠,大雪映衬下愈发挺拔高大。当时条件艰苦,父母为我取名‘雪松’,就是取‘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意思,寄托了长辈希望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向上生长的精神。”王雪松侃侃而谈。 王雪松出生的时候,父亲王太奇和战友们正在进行造林大会战,根本顾不上管他,父母就把雪松送到邻居家寄养。“我从小眼里就是林子,树苗和我一起长大。在塞罕坝,名字带林、树、松、山、峰等字眼的,得有好几十人,这片林子已经和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他们的名字离不开这片林子,也在情理之中。”王雪松说。 1989年,王雪松从河北平泉师范学校毕业,定向分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纤维板厂小学当老师,任教两年后到纤维板厂办公室主持工作。 1996年他调任大唤起林场任副场长,负责护林防火。“1999年冬天,到了大年初一也没有下雪,防火形势异常严峻。60多天一天也没有休息过,不敢在办公室待着,必须到林子里去转,否则心里就不踏实,晚上最怕的就是电话响。”王雪松说。 2000年,王雪松调到千层板林场任副场长。“当时机械林场已经全面开始了二次创业。春季在马蹄坑造林时,这里是父辈曾经奋战过的地方。山高坡陡,运苗车上不去,职工家属齐动员,人背驴驮,一干就是十多天,大家心里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必须把每一棵树都种活。”王雪松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忆犹新,“在最艰苦石质地带种树,叫攻坚造林,那些地方只有几公分厚的土层。到2014年,林场通过覆膜、营养杯等新技术,攻坚造林7万多亩。” 2003年调任塞罕坝机械林场电讯管理站工作,先后任书记、站长。期间为电讯事业发展不辞辛苦,用真情带动全员打造团队精神,电讯管理站连续7年荣获总场事迹突出单位和10年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佳绩。2015塞罕坝机械林场实现了“三网融一”。使“互联网+林业”、“互联网+生态”达到了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他本人被河北省林业厅荣记三等功8次,成绩取得的背后,凝聚着王雪松太多的辛劳与付出。2017年初,王雪松调到市政服务站工作。现在他们的工作重点是进行山、水、林、城一体化建设,精心打造塞罕城森林小镇。“去年塞罕坝游客数量达到56万人,林场美化亮化建设任务很重。”王雪松说,“看着这里一天天变得更漂亮,心里也觉得特别美。” “我们爱这些树,它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王雪松的爱人赵慧敏说,“塞罕坝务林人天天和这些树在一起生活,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却少得可怜。”赵慧敏今年刚刚从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退休。她高中毕业后在第三乡林场造林,后调入纤维板厂工作。这时候认识了同在纤维板厂小学当老师的王雪松。 “我们的女儿王崇三岁前一直在总场的奶奶家,我和她父亲在围场县城的纤维板厂工作,和孩子相隔80多公里。直到2000年,我和孩子父亲调到坝上工作,一家人终于团聚了,王崇在坝上读小学,时隔2年,王崇又该读初中了,她奶奶便在围场租了房子,一家人又过起了两地生活,一直到高中毕业,大学又去了石家庄。那时候交通十分不便,平时见孩子一面,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王崇今年25岁了,算一算账,我们和孩子两地生活的时间超过了20年。”王崇的妈妈赵慧敏说起孩子小时候的事情,不免充满愧疚之情。“心里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一边是孩子,一边是林子,我们两边都放不下。我们不是不爱孩子,我们是没有办法,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啊!”说到这里,赵慧敏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将来王崇有了孩子,同样也顾不上管,还是得我们替她带。孩子的命和王崇一样,注定得不到父母太多的陪伴,这也是塞罕坝孩子们共同的命运。” 2013年,王崇大学毕业后,父亲征求她的意见:“是否想留在石家庄工作,大城市发展空间更大一些?”“不行,我得回坝上。”王崇几乎想都没想就回答了父亲。2014年,王崇通过省事业编考试,回到了塞罕坝千层板林场工作。“我的父辈、祖辈们创造了塞罕坝从无到有的伟大奇迹,这让我更想留在这里,感恩和回报这片林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塞罕坝,爱上塞罕坝。”王崇说。2016年10月,王崇调到塞罕坝总场宣传办工作。今年又赶上全国各级媒体集中宣传塞罕坝,忙得不亦乐乎,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地干,看到关于塞罕坝的报道铺天盖地,她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王崇告诉记者,小时候不懂事,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不管自己,也曾经抱怨过。长大后,看到父母对林子的感情,看到他们的艰辛和不容易,就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像父母一样,为这片林子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崇说,“特别是听爷爷奶奶讲了他们创业的故事,就觉得必须把祖辈父辈用一生换来的绿色奇迹守护下来。” 王崇的爷爷王太奇,毕业于东北白城子林业机械化学校。1962年,国家从18个省市召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开赴塞罕坝,垦荒植树,王崇的爷爷就是其中一位。王崇说:“爷爷他们来到坝上的时候,搭窝棚、铺干草、睡大通铺,女的睡里面一排,男的睡外面一排,大家起夜去厕所都是一个一个从身上迈过去的。早晨起来,胡子眉毛全是白霜。晚上狼在外面吼叫,蛇偷偷钻进窝棚取暖……” 王崇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当中,爷爷辈6个人,父亲辈10个人,兄弟姐妹“林三代”4个人,都在塞罕坝林场工作,这使得他们一家人感到特别自豪。 作为林场工作人员,王雪松说,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
关键词:塞罕坝,三代人,绿水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