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三思乡移风易俗有“三思”

来源:长城网 作者:严 明 路 璐 2017-09-30 16:28:0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邢台9月30日讯(记者 严明  通讯员 路璐)初闻“南和县三思乡”一名,不免让人想到《论语·公冶长》中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但近日记者到三思乡采访时得知,其来历却并非如此。在该乡三思村一处院落里,年近90的耄耋老人张大爷告诉了记者“三思”的由来。

  三思,原名“三祠”,是因三思村所奉三家祠堂得名。三思村有三大姓氏,分别为“要(发去声)”、“薛”、“张”,三姓氏族人和睦相处,各自有尊崇的孝德古训,分别供奉“思孝祠”、“思贤祠”、“思齐祠”,因此得名“三祠村”,后谐音演变为“三思”。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自古以来的孝义德贤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也使得孝、贤、齐在三思乡遍地开花,并乘时代新风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西北部村要恒博夫妇正在给奶奶梳头、活动关节 。 路璐  摄

  常思孝:适龄青年娶亲不愁

  “现在咱村儿青年可不愁娶媳妇,而且新媳妇一个赛一个的漂亮能干哩。”正在给同村要彦辉家帮忙办喜事儿的西北部村民要占平开心地说。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女青年选择在城市打拼务工,加上我国农村普遍男性人数略超同龄女性,导致农村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娶妻难”。

  西北部村支部书记要献昌说,他们村在全乡算不上经济富村,却是孝德“富”村。适龄青年娶亲不愁,正是源于孝德文化的“富”,上周刚结婚的要博恒一家便是最好的答案。

  “我第一次来他家的时候,”要博恒妻子对记者说,看到当时还是男友的要恒博一家三代同堂、妻贤子孝的场面,“老实说看到爷爷奶奶都快80了,还那么健康,穿着干净,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当时我就对他、也对这个家,更多了几分好感和信心。”

  半年前,要博恒的奶奶因白内障引起并发症住院,情况一度十分危险。“我和母亲守在奶奶床边照顾,几乎日夜不离。”后来在医生的治疗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终于健康出院。要恒博说到这儿,看向妻子,脸上带着几分得意加羞涩的笑,“她说就是那个时候确定了要嫁给我的。”

  “那次我本来是去他家找他,到家没人,才得知奶奶生病住院了,等我赶到医院的时候,看到婆婆正在给奶奶擦拭身体,他在旁边削苹果,”要博恒妻子笑着说,“这个场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那一瞬间特别想融入这个家庭。”

取消庙会后,街道变得干净敞亮了。   路璐  摄

  勤思贤:庙会当先,助力“光盘行动”

  以前农村物资相对贫乏,庙会作为采办生活物资的“必需品”,和亲朋联络的情感“纽带”,在三思乡已存在了几十年。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互联网+”之风吹进农村,这两大传统功能被大大弱化。

  三思乡13个村共有庙会27个之多,多数集中在农忙时节耽误收种,又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加之设宴摆席和礼尚往来难以避免的攀比心理,给宴请双方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群众碍于情面又不得不过。

  “每年过庙会,宴请方很多人在外务工,因为‘人情’还得请假回来,来赶会的客人则要携带数百元的礼品礼金。负责接待的家庭总是鸡鸭鱼肉摆一桌,每桌至少15道菜。”要献昌说,“好多菜一筷子没动,却因为天气热和爱面子最后全被倒掉。”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庙会的传统意义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必然。为此,三思乡党委把合理控制庙会数量作为推进移风易俗的新抓手,于今年3月份向全乡发出倡议,倡导13村党支部结合乡贤议事会,在尊重传统、征得大多数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年内将各村庙会控制在1个以内,具体日期按各村实际由村民自行决定。

  来客无需携带礼品礼金,宴请的一方落实“光盘行动”,上菜规模“6+1”,即三冷三热加一盆大锅菜,并根据来客人数合理配制酒菜规模。

  此举深得民心,一石激起千层浪,截至目前,三思乡群众已自发取消庙会10个,到年底各村均能实现既定目标。

  “前几天我到取消庙会的东大村去看了看,没想到效果立竿见影,除了村干部在街道口把两三个小摊贩儿遣返之外,基本看不到庙会的迹象了。”三思乡人大主席齐金勇感慨地说道,“每村还保留1个庙会的做法,既减轻了群众负担,也顾及到了村民回忆童年乡愁的感受。”

无论刮风下雨,观看道德红黑榜成为各村村民每天的“必修课”。  路璐  摄

  思齐:红黑榜”三变,见证文明大转变

  《论语》有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道德约束自身言行,不能全仗外力监督,根本在于培养村民觉悟,形成见贤思齐的文明自觉行为。

  为打好这场文明自觉战,三思乡巧设“道德红黑榜”,对村内道德事件正反晾晒,红榜聚集正能量,扬正气,树文明新风;黑榜鞭策反面典型,批评不孝不睦、不道德行为。

  几年前,村里的不贤不孝、缺乏公德心等不文明行为,让南韩村支书黄社利头疼不已。“后来我们把乡贤和村民代表们聚起来,想设一个道德红黑榜,好事坏事一起晒晒,治治这不文明的毛病。”

  红黑榜经历过三次变迁,次次都有小玄机。

  先是从“五五分”到“七三分”。红黑榜2010年首创时为五五分,红黑榜每月一评,邀请乡贤、村民代表来评议村内道德“红”“黑”事件。“那时候一心革陋习,也不怕得罪人了,黑榜每个月都满满的。”黄社利回忆着说,每次张榜,群众纷纷围观,街头巷尾热议,形成强大舆论压力。

  “别提了,我就因为把空箱子放街门口三天,还上了‘光荣榜’”,村民韩书贵说,“那段时间真觉得没脸见人,我暗下决心再不能上榜。”几年下来,红黑榜不但没有“得罪”人,却惠利了全村百姓,上红榜的人越来越多,黑榜的人越来越少。“村风变了,我们也得与时俱进,年初把红黑榜改成了七三分。”这个布局上的小变化,却是乡风文明的大进步。

  “纠正”是门大学问,移风易俗要软硬结合、“因势利导”。“2012年起为避免干群矛盾,我们把黑榜改为‘对号入座’”。即点出事情、指出范围,不再提名。“你看这条,丰泽街中段有人不顾大局,把垃圾桶拉回自己家使用……应当严厉批评。”右下角黄色加粗标注:以上情况对号入座。

  黄社利指着黑榜说,“虽然没提名,但附近就一户正在装修,说谁大家心知肚明。当天下午,他们就把垃圾桶放回去了。”“对号入座”,保住了黑榜人员的“面子”,也让榜上的典型“现了眼、红了脸”。这四个字仿佛高手对决的点到为止,对个人文明教化却四两拨千斤,效果立竿见影。

  移风易俗,看似扭转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是价值观念,其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去年冬天,刘氏两兄弟互相扯皮不照顾老母亲,让老人独居破屋度日艰难,村里当月就给他俩上了黑榜。还把同村的黄建民三兄弟,轮流争着照顾瘫痪多年的父亲和腿脚不便的母亲的事迹,对照着上了红榜。黄社利说,“上午一登榜,弟兄俩就给我打电话,又求情又承诺想下榜,我说这得听你母亲的意见。”

  兄弟俩羞愧难当,痛改前非轮流把老人接到家照顾。黄社利告诉记者,“前俩月老母亲过寿,兄弟俩争着办,给老人过了个热闹的生日。看到老人现在很幸福,这个月便给他们上了红榜。”

  道德榜“黑转红”,不仅昭示了一方乡风文明自觉的苏醒,更是“文明”战胜“不文明”这场移风易俗持久战里程碑式的胜利。

  孟母三迁,学有榜样。三思乡移风易俗的“三思”,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从自我做起,思孝、思贤、思齐,时刻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摒弃不道德、不文明行为,使好家风、好村风蔚然成风,已经成为三思乡的文化招牌。

关键词:南和,三思乡,移风易俗

责任编辑:严明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