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张雪松:创新路上带领大家一起加速
张雪松带领员工对数据反复测试。王星元 摄
一口一口“啃出来”的动车组车体 “当时面临的第一重考验,就是怎么提高铝合金车体焊接精度。”张雪松被任命为铝合金车间的铆钳班班长,带领16名工友在一个月内造出了270公里试验车体,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铝合金车体与传统的碳钢车体完全不同,极易产生焊接变形、翘曲等技术问题,高速运行的动车组对车体焊接要求相当高,一旦产生变形或缺陷,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公司还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和相应的设备、工装与工具,张雪松和工友们更是连见都没见过这种新的产品和工艺。 “从来没干过,得摸着石头过河,哪能轻易认输呢?作为唐车工人,面对技术难题就不能退缩,要一口一口地啃下来。”张雪松回忆起当时自己的想法。 他带领技术攻关团队,从一个个零部件开始,自己和自己“死磕”。大家一个一个的小截面反复实验调整,2米成功以后延长到5米,5米成功以后延长到10米……历经上百次试验,制作出焊接夹具、装配定位板、反变形工装卡具等66套,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为动车组整车生产制定出了“中国制造”的技术参数。 试制铝合金车体的成功让唐山公司有了底气,张雪松和工友们却感到肩头的担子更重了。铆钳班成为了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的火种,很快,班组的工友们便被分配到其他班组担任班长或者骨干,一场轰轰烈烈的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序幕从此拉开。 2008年4月11日,当第一列国产CRH3型高速动车组在中车唐山公司下线,我国终于跻身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装备的国家行列,而此时的张雪松却瞄准了一个新的挑战,做出了一个让工友们感到意外的举动——“改行”大型数控设备的装调维修。 |
关键词:十九大,代表 |
责任编辑:胡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