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张雪松:创新路上带领大家一起加速
张雪松在研究车体附件安装位置。王星元 摄
为洋设备“开刀”,开出了大文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速动车组开始大规模生产后,如何让生产线上的几十台进口数控设备不“撂挑子”,让设备加工能力转化为生产规模,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张雪松算过一笔账:“车体生产中,一台设备出问题可能会造成整条生产线停工。请外国专家来修,从上飞机就开始计费,工时非常贵,还总会受制于人。”为挣脱这个束缚,张雪松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如“转行”去搞数控机床维修,给洋设备“开刀”,保证设备完好率,提高设备产能和工作效率。 其实,早在2004年,张雪松就开始接触数控机床了,那时每当遇到设备故障,大家连说明书都看不懂,束手无策的时候,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这项技术。 张雪松先后多次报名参加公司组织的数控机床培训,他买来书籍自学,不仅学习数控机床操作,而且专攻数控机床的参数设定、关键部件维修保养技术,写下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实践中,他边学边摸索,带领工友们完成了20多项数控机床及专用工装的技术改造,弥补了进口设备“水土不服”的缺陷,提高设备生产率,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2009年,“半路出家”的张雪松获得了河北省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第一名,成了钳工和机床维修的“双料”状元。他摸索出的“定点养护”模式,使设备故障和缺陷率降到了百分之一以下,成为同行眼中的“大神”。张雪松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成果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首批“中车高铁工匠”、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还当选被誉为“工人院士”的中华技能大奖。 2010年,中车唐山公司设立了“张雪松金蓝领工作室”,由张雪松牵头专门开展一线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培养高级操作技能人才,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优势。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离不开团队的相互支持。要把我的技术和经验变成大家的共享资源,才能使我们手中的产品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可靠。”依托工作室,张雪松带动职工成立了13个创新活动小组,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每年都完成近百项技术和工艺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多项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空白。 |
关键词:十九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