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河北40年·蜕变】揣着小手机去看大世界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郑佳洵 闫思宇 
2018-07-15 12:29:12
分享:

  

  长城网7月15日讯(记者 郑佳洵 闫思宇)13日上午,60岁的河北沧州人郑中朝正在通过手机与远在深圳的孙子视频聊天。孙子今年刚刚五岁,跟着爸爸妈妈搬到了深圳生活,爷孙俩约好每天要视频一次,这种“网聊”也让郑中朝的思念少了几分。

  “这搁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据郑中朝回忆,现在手里拿的三星智能手机已经是他近四年来第6个手机了,郑中朝惊叹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通讯方式的改变,科技的提高缩短了时空距离,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面对面交流。

  放眼四十年前,人们相互联系的方式单一且繁琐,就比如通过“拍电报”。

健身教练打开手机里的健身软件学习。记者 闫思宇 摄

  20世纪70年代末,郑中朝正在东北鞍山当兵,想回家探亲的他去邮局给家里拍了一个电报。“就写的非常简单,‘13日归家,车站见’。因为当时电报费用很贵啊,按字数收费。只有遇上万不得已和紧急情况时,人们才会选择使用发电报这种比较快的通讯方式。”郑中朝笑着说,“写电报绝对不比写作文容易,人们绞尽脑汁地用言简意赅的词发电报,常常因字少造成误解。”要知道,由“拍电报”惹出的“乌龙事件”可不在少数。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少数家庭才出现了家用固定电话机,简称“固话”。郑中朝的弟弟郑中贤在沧州的一个小县城工作,1994年的夏天,他赶了个“时髦”,给自己的家里安了个固话。刚安上电话,郑中贤的爱人就抱着自己不到一岁的女儿与这个“新奇玩意”合影留念。在那时候,最流行的拍照方式不是“剪刀手”,不是各种搞怪的表情,而是拿着大大的电话筒笑着给别人打电话。

  “不是谁都可以安上固话的,要节衣缩食小半年,才能安上。”随着时代变迁,固话初装费多次降价,最终在2001年政府发文才取消征收20多年的固话安装费。为装一部电话到处托门子、批条子的故事也就成了历史被封存起来。

  据了解,固话初装费降低加之刚需刺激,固话数曾直线上升,在1998年达1亿户,2000年9月破2亿户。

市民谢淑欣阿姨正在与自己的闺蜜视频聊天。记者 闫思宇 摄

  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称为黑砖头的“大哥大”逐渐走进河北百姓的生活中,典型机型就是摩托罗拉3200。那时候,一部“大哥大”卖的很贵。“我记得当时是7000多元一个,每个月电话费还得5000元,可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那个时候,我们单位有40多个人,只有两三个人有。”郑中贤介绍说,拿着“大哥大”打电话,看着风光,但那可是个体力活儿,手机加上电池有一斤半重,端着边走边打,而且因网络不稳定,常常是电话打着打着就掉线,好多地方干脆没信号。

  经历了数字手机时代,小灵通闪亮登场了。郑中贤的爱人也瞅准了机遇,在县城的商贸圈盘了个店铺,卖起了小灵通,收入十分可观。“那个时候,每天买的人特别多,一天能卖30部是常有的事。我觉得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就觉得手机开始变得重要了,没有手机就联系不到人啊。”郑中贤的爱人认为,随着人们外出活动半径的增加,沟通越来越紧密,让手机从那时成为了必需品。但随着手机资费下调,小灵通的优势渐消失,小灵通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小灵通用户转为手机用户。

  随着3G网络的出现,智能手机开始走进人们生活。官方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 3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乡镇,4G商用化全面启动。

  再将视线退回到今天,在一份全球移动市场报告中提出,预计到2020年,手机用户将达到62亿,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三。随着手机价格越来低,亚洲和非洲市场智能手机增长领先于其它市场。

  大屏智能手机不仅仅是通讯交流的工具,还是消费、理财娱乐的全能终端,集订票、高铁订餐、网上购物、微信拜年、金融理财等功能于一体,带给了人们满满的安全感。

  郑中朝和手机的“不解缘”同样发生在万万千千普通河北家庭的身边。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让太多的“不可能”变成了日常......

  前几日,一条“支付方式巨变”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原来,在扫码支付已经火到菜市场的时候,华为开始让支付脱离二维码了,并宣布,联手中国各大银行、银联正式推出全新支付方式:碰一碰。也许在未来的一天,我们带在身上的所有物理介质,家门钥匙、汽车钥匙、身份证、银行卡,将统统被一部手机取代……

  接受完记者采访的郑中朝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一机在手,生活无忧。看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一天跨日月。我辈真的成了‘老赶’了,但再怎么赶,也赶不上。”

关键词:改革开放,手机,发展责任编辑:郑佳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