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近日报道,汇报材料又成热点。标题要合辙押韵、对仗工整,最好再造几个新词来突出“亮点”;过去的工作现在拿来说,或者“将来时”变“完成时”,反正成绩不够,材料来凑;几段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却要写成长篇大论,搞出个“一二三四”……这些现象是否看上去有些眼熟?
质量上乘的工作汇报、领导讲话、调研报告等文字材料,对于推动工作、了解实情、总结经验得失的作用不言而喻。
但是,长期以来,基层各类材料内容“长、空、旧、虚”等现象,流弊甚广,积弊甚深,几乎成为一个久治不愈的痼疾。它们是工作浮夸之风的一面镜子,危害不小。
针对不良文风问题,中央曾发文要求: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在落实中央要求上,各级也都采取了一些细化措施。比如,严控材料字数、讲话时长,发言超时被叫停的新闻,曾时有耳闻;比如,裁减专职秘书,倒逼领导干部讲话自拟讲稿;再比如,取消无实质内容的简报等等。
但是,从记者调研发现的情况看,一些地方的材料里的水分,仍然不小,套路化倾向仍很明显。足见不良文风之顽固,革除“长、空、旧、虚”现象,非朝夕之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汇报材料注水,由来已久,成因并不复杂:其一,是懒政作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实情。但下基层,车马劳顿不说,还要烧细胞,于是就闭门造车。单位总结、述职报告之类,只改一下成文日期,或者直接抄袭外单位,早已不是新闻。如今,各类材料在网上明码标价,几乎立等可取。而其“生意”有多兴隆,则说明懒政有多严重。
其二,不良文风纵向传染,相互作用。一方面,基层通过“装璜”材料,粉饰政策,以求得到上级好评。另一方面,基层材料注水,使上级材料水涨船高。这此情况下,基层材料注水,往往正合上意。而注水行为被上级认可后,基层对材料注水也会更大胆。
其三,关门考核,群众不掌握监督权、评价权。基层工作的最大特点,是直接服务于群众。按理说,反映基层工作情况的汇报材料,写得好不好,他们最有评价权。但现在的问题是,汇报材料只给上面看,根本不与群众见面。而检查考核,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口头上说要尊重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评价权,但这些权利在很多基层,远未得到落实。这样,汇报材料与实际工作“两张皮”,就成为常态。
其四,材料注水,无人担责。“统计造假”危害极大,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数字出官”。在造假之风盛行之时,我们却鲜见有人因此被追责。或许正因如此,在各级高压反“四风”的当下,也有人敢在统计上造假。基层汇报材料注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但也少有被问责的。既然材料注水低成本、零成本,在实际效果上,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提出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统计督察,省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责任制,问责统计违纪违法行为等将纳入督察。对汇报材料注水,无疑是一种造假,也应该问责。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文风问题上下都有,但文风改不改,领导是关键。”细化规定,创新手段,建立惩治不良文风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特别是,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多深入基层看实绩,不被闭门造车的材料牵着鼻子走。上级部门在检查考核基层工作,多些务实之风。
惩治材料注水,耳提面命仍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注水的风险看得见、摸得着。对那些仍迷恋于为自己涂脂抹粉,造成不良影响的注水者,该问责就要问责。还是那句老话: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常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