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文化京津冀】第16期:火中的雕塑——北京料器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耿佳 
2018-11-06 23:03:08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耿佳)一个喷灯、一把镊子、一根彩色料棍,构成了最基本的行当。料棍在火中融化,趁其还未凝固,艺人借助镊子完成拉、抻、点、压、印、溜等动作,很快,闪着神秘光泽的花朵呈现出来。这是北京料器的烧制过程。和陶瓷的烧制相比,北京料器的浴火重生是看得见的,它的每一丝变化都可以在你的眼前发生。它依赖火候,更依赖人工,没有草稿,更无模具,全由艺人即兴创作,从无相同的第二件。

  料器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个传统的特有的手工艺,过去一直为皇家服务,解放以后才流入到民间。在60年代中期政府将料器艺人集中起来,成立了北京料器厂;在70年代到80年发展最为兴盛,料器厂制作的大量精美料器一度全部用于出口,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在80年代末期料器厂开始没落,由于未能承受住市场大潮的冲击,终于在90年代遗憾的倒闭。虽然料器的历史非常的短暂,只有70年代和80年代二十年的时间,但料器在这期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它曾经的销售情况非常的好,艺术造诣极高。应了“物极必反”这句老话,改革开放后,料器完全裸露于市场中,之前的积弊集中爆发,很快走向没落。第五、六代料器艺人纷纷改行,一些精湛的料器手艺随之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这当中,邢兰香是硕果仅存的料器大师。

  邢兰香从事料器行业已有48年,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北京料器的国家级传承人。据邢兰香介绍,制作一件料器,有化料、灯工、冷却、检验、后期装饰五个步骤,具体到某件作品的灯工则无定法。“假如烧制一匹马,没有马头和马尾的先后之别,通常情况下是根据料的颜色、融化程度,及时调整顺序,交互进行的。”邢兰香表示很难用语言描述过程,“要会用肉眼看温度,用温差来塑形,这完全靠经验的积累,而无法用科学来规定。”

  如今,年岁已高的邢兰香大师已经基本不亲自做料器了,真正还在出作品的,只有她的儿子,刘宇和刘星两兄弟。一种仅有两个人在操持的技艺,显然前途堪忧。除了“人”的困境,“物”的困境也同样明显。制作新的作品,有一个实验的过程。没有料棍供应,刘宇只好不断重复之前老旧的题材,无法大胆创新。没有火力十足的煤气,仅靠天然气,无法烧制大件的作品,料器的天地就这样越来越狭窄。所以但凡有展示料器制作技艺的机会,刘宇母子都会参加,在现场得到中外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北京料器成为国家级非遗后,政府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他们期待有一些厂子可以建起来,解决了料器产业链的断档问题,这样,北京料器传承下去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关键词:文化,京津冀,北京,非遗,传承,雕塑责任编辑:耿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