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长城评论】特色小镇无特色,源于选择机制失调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柯锐 
2018-11-12 09:19:10
分享:

  葡萄小镇、萝卜小镇、胡椒小镇、油茶小镇……这样的特色小镇,真的有特色吗?游客会感兴趣吗?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由于在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前期数量贪多、规划求大、进度求快等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为“凑特色”呈现出一系列怪现象。

特色小镇(图文无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些年,在不少地方经济建设中,特色小镇被作为一个有力抓手。特色小镇,本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概念,也带给人们美好的想象。可是,现实中,不少特色小镇沦为毫无特色的”人造小镇”,甚至带来各种后患。究其缘由,可能是在市场机制与行政决策的分工中出现了紊乱所导致。

  地方政府参与特色小镇打造,并不鲜见。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更多地方则是从招商引资、规划决策等方面介入特色小镇建设。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可加快特色小镇建设速度,也会带来可观的行政绩效。但是,基层政府如果直接介入大规模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相关投融资工程,可能会使得特色小镇建设中本应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的市场机制和文化要素被弱化。一旦相关地方的行政决策失误,就可能导致特色小镇建设失败,带来资源浪费。这已被现实佐证,例如《瞭望》新闻周刊披露,南方某镇是革命老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被定位为“花卉小镇”。记者实地采访未见花卉踪迹,反倒看到一个地产项目正拔地而起。当地发改委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发现当地的条件不太适合花卉种植,所以规划调整了。”显然,如果市场选择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充分考虑了相关产业和历史人文背景,当地就不会轻易将其定位为“花卉小镇”,从而出现朝令夕改的尴尬。

  一个真正合格的“特色小镇”,应该是基于在经济和文化意义上具有显著的特色,它不同于作为行政层级意义上的建制镇,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这意味着,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地方政府资源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更好协同合作,发挥方向引领、产业引导等作用,但不必对建设大包大揽或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是回归公共服务、制度保障等职能,这样还可以降低经济建设中的腐败风险。

  此外,“特色小镇”的遴选也应具有门槛,避免各种特色小镇一哄而上,或仅仅把原有的产业集群贴上一个特色小镇标签而已。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地方要避免“土地经营”的冲动,防止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实际上,根据《瞭望》周刊披露,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好的产业支撑,房地产项目已经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绝对主角。特色小镇沦为“房地产化”,不但使得特色小镇的概念和定位异化,还会导致其他特色优势产业面临被挤出的风险。

  真正的特色小镇,并没有那么容易就建设成功,它不但需要优势产业的集聚基础,还需要历史文化的积淀,这需要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历练,不是功利化的短期行为就能办到的。那种一个县一哄而上打造16个所谓特色小镇,并非真正意义的特色小镇,这样的小镇只是徒有虚名,败了人们的胃口,还会带来其他隐患。

  归根结底,要使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不走偏,还是要重视市场的选择机制和相关地方特定的历史人文特色这道门槛,而不是由行政决策大包大揽。(柯锐)

关键词:特色小镇,特色,选择机制责任编辑:蔡洪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