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冷了,近日,浙江省一些考生及家长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高考英语科目因临时改变的评分规则,致一些考生的分数“不正常”,甚至出现了“倒加分”的现象。
此事件一出,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舆情,甚至部分人对浙江省正在实行的新高考模式产生了质疑。11月27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通报称,因对部分试题采取了“加权赋分”才会出现分数“异常”现象,但此回应不但没有打消人们的疑虑,反而引起了更大的舆论反弹。
据最新报道,12月1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决定成立以省长袁家军为组长、有关权威专家参与的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本就该是常态。浙江省委、省政府能够对社会关切及事关民生大事作出回应,省长担任调查组组长,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给考生、家长和社会吃了一颗相对有效的定心丸。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给调查一点时间。
据《南方周末》报道,一位长期研究高考英语改革的专家分析:“一年两考,平衡两张试卷难度系数应该是早在出题阶段就需要评估的问题。此前从未出现临时调整分值的情况。”据浙江杭州某校高三年级组长的观察,此次加权赋分可能“对本身考了高分的学生有失公平”,考试院需要进一步解释“加权赋分的标准是什么”,回应公众疑问。
这就意味着,这次英语高考可能存在事先评估失守、事中评分规则不透明等现象。
事关高考大事,容不得丝毫疏忽与轻视。希望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介入,能让调查更加彻底化,真相更加具体化,过程更加透明化。
在一些人为浙江行为点赞的同时,也有人表示了担心:最终会不会只能等来一个类似“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不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
公众上述担心并非无道理。在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中,最终以“乌龙事件”结尾,公众“希望调查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的诉求没能实现。结论虽有了,但并不能完全驱散公众心中的疑云。此外,在公开报道中,类似关于高考成绩被质疑事件,也多数以“乌龙”“谣言”“没有问题”等等结论收场。而公众不只是希望得到一个结论,他们更在乎的是过程。
公众并不是希望高考真的存在问题,也相信调查过程是公正的、客观的,但毕竟他们没有看到调查过程,毕竟在个别领域存在个别见不得光的“关系网”。
既然省委、省政府介入了调查,这就彰显了“高度负责”“调查到底”的态度,那不妨将这种坚决的态度向公众传达到底。或请部分家长参与到调查过程中,或请社会第三方全程监督,并将过程公开化,这样或许会一举多得。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从11月24日爆发到现在,已过去了一周有余,显然已过了最佳的回应时间。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要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对监测发现的政务舆情,各地区各部门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
希望浙江省委、省政府此次调查,能够拿出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诚意回应公众的疑虑,给社会一个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别让公众等太久。
当地相关部门也不妨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对当地的高考改革做一个全面、深入“体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国家高考改革的普惠性变为现实,维护好高考的公平性、严肃性,当地的高考改革之路也才能走得更顺,民众也才会对高考改革更有信心。(郭慧岩)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长城评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