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报道⑦枣树专家刘孟军:让枣农富起来,让民众吃出健康来!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周亚彬 路钦淋 
2019-12-16 11:27:54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周亚彬 路钦淋

    与刘孟军交谈,三句话离不开枣:“枣是中国原产的特色果树,3000多年前的《诗经》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描述,当时枣就和稻子一样齐名了。它的营养也很丰富,维生素C含量是同重量苹果的70多倍,被誉为‘活维生素丸’。”

刘孟军(左三)和科研团队进行专业谈论。刘孟军/供图

  作为我国枣业研究领域的带头人,刘孟军已经和枣打了35年交道了。如今他是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枣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国际园艺学会枣工作组主席。这些年,他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多名,获发明专利21项,育成新品种14个,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十多项,何梁何利奖1项,当选河北省高端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面对这些荣誉和成果,刘孟军却幽默地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一个坚持‘枣恋’的人而已!”

工作中的刘孟军。长城新媒体记者 路钦淋 摄

  19岁 他开始“枣恋”

  1984年,年仅19岁的刘孟军,从河北农大果树园艺专业毕业并考取了该校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枣树专家曲泽州和王永蕙教授。从此,开始了他的“枣恋”事业。

  上世纪80年代,一个农村孩子能考上大学已经是很光荣的事,研究生更是少之又少。一时间,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祝贺,可是刘孟军却有点不好意思。

  “小军,你这个研究生研究什么高科技啊?”

  “研究……大枣。”

  “别人上研究生都研究高科技,你咋研究枣了?俺家院子里就有枣树,这有啥好研究的?”

  面对疑惑,当时的刘孟军只能尴尬地笑笑。不过,随着对枣研究的逐渐深入,如今的他已经可以自豪地向大家宣布:“枣产业,不仅值得研究,而且值得很多人研究,枣产业,大有可为!”

  “枣树是原产我国的特色优势果树,世界上99%的枣产量来自中国。”刘孟军兴奋地说道,“枣产业是河北省400多万、全国2000多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你说枣值不值得研究?”

刘孟军和他钟爱的枣树。刘孟军/供图

  十年探索 攻克枣树“癌症”枣疯病

  枣树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栽培果树。枣树意味着河北几百万枣农一年的油盐酱醋和孩子的学费,“必须让枣农有个好收成”,成了刘孟军心里一直的牵挂。

  要想增产增收,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减少病害,而枣疯病就是枣树所有病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枣疯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在太行山枣区年发病率一度达到5%-10%,重病区累积发病率高达60%-80%,严重制约了枣树的可持续性发展,被称为“枣树的癌症”。全世界的许多专家几十年来苦苦探索,也未找到高效的防治良方。

刘孟军和年轻科研人员进行工作讨论。长城新媒体记者 路钦淋 摄

  “越是艰难,越要迎难而上!不攻克枣疯病,我愧对这些年祖国对我的栽培!”刘孟军开始向枣疯病进行宣战。

  他带领课题组深入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市枣区实地调查,先后从全国范围内收集抗病种质,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培育出了高抗枣疯病的枣树优良新品种“星光”,并探索出利用高抗品种高接改造病树的枣疯病防治新途径;研制出获国家发明专利、兼具治疗和康复功效的低毒高效药剂“祛疯1号”,将治愈率由传统方法的30%提高到85%。被同行专家鉴定为“枣疯病防治之突破”,被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列为重点推广的枣疯病防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应用。

刘孟军给年轻科研人员讲解大枣知识。长城新媒体记者 路钦淋 摄

  完成世界首个枣全基因组测序 破解枣树基因密码

  21世纪之初,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为人类揭开自身奥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余年后的2014年10月29日,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枣复杂基因组测序及果树生物学性状解析》,标志着枣树的基因密码终于被破解了!

枣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标志着枣树的基因密码终于被破解。刘孟军/供图

  而完成这一艰巨科研任务的就是刘孟军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枣树的“登月计划”。这也使得枣树成为世界近千种鼠李科植物和我国干果树种中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至此,我国在枣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这项研究注释了32000多个基因,把23996个基因定位到了染色体上,其科研难度可想而知。”刘孟军介绍,枣果是世界上已知维生素C含量最为丰富的果品之一,比苹果、梨高出数十倍,甚至超过人们所熟知的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和猕猴桃,但一直以来枣果大量积累维生素C的内在机制却一直是个谜。

  “我们通过大量的比较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分析发现,枣同时具有柑橘和猕猴桃两种积累维生素C的分子机制,这在其他果树中是没有见到的。”刘孟军一边端详着手里的大枣,一边向记者解释着。

  “我们都知道有个成语叫‘落叶归根’,树每年都要秋后落叶,是一种自我保护作用,但枣树不是落叶,而是‘落枝归根’,枣树脱落的是结果枝,这个是极少有的现象。”

  刘孟军介绍,枣树基因密码不仅初步揭示了一直困扰人们的枣树“落枝归根”的奥秘,还揭示了枣树抗旱、耐盐等独特和优异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

  枣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对加速枣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促进枣树乃至鼠李科和其他果树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在工作的刘孟军。刘孟军/供图

  “我是科技特派员 一定要让枣农过上好日子”

  太行山区种植枣树的历史非常悠久。枣树因具有很强的耐旱性,可连年丰产,被农民称为“铁杆庄稼”,是山区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形成了阜平、行唐、曲阳、唐县、赞皇等多个著名产枣县。

  不过,由于土壤贫瘠、栽培方式粗放,使得枣树品种出现了老化退化严重的问题。“春不看夏不管,到了秋后绕树转”,就是对太行山枣区最形象的描绘。每年秋收的时候,亩产往往只有一百多公斤。并且由于病虫害多、单产低,枣农们虽然辛苦,但是收入还是很低。

  “1987年,我研究生毕业,就去了保定市阜平县槐树庄蹲点,那时候起我就切身感受到了太行山区人民的不易。也是那时候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研究出太行山区枣树的丰产技术。”刘孟军说,自己是河北省科技特派员,加快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是科技特派员和农业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针对太行山传统枣区干旱瘠薄、栽培粗放问题,刘孟军与枣团队和产区科技人员一起,系统研发集成并推广了融土肥聚蓄、雨养节水、树体改造、花果调控和病虫绿色治理等于一体的旱薄山地特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及加工技术。“这项技术使该区200万亩枣树单产提高2倍以上,虫果率由70%左右降到5%以下,枣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刘孟军提起这一串数字,满脸欣慰。

刘孟军向外国访问团介绍枣树。刘孟军/供图

  此外,枣的“深加工”也是刘孟军眼下正在加紧忙活的事情,“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是泥土里‘种’出来的专家。所以我更清楚的了解,要想提高枣农的收入,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做枣产品深加工。”

   刘孟军感慨道,“为了充分发挥枣果的营养优势,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枣特色营养和功能食品新方向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首次开发出具显著增强免疫和调理肠胃等保健作用的枣环核苷酸糖浆和枣膳食纤维功能食品。”

  30多年来,刘孟军走遍了我国的各个主要枣区,带领研究团队攻克了枣育种、植保、栽培、加工等多项难题,获得了10多项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成果,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创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让千万枣农富起来,让全国人民吃枣吃出健康来。”刘孟军说,这是他和研究团队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大枣,农业,科技,河北农大责任编辑:周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