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许艳艳 报道
4月11日早上6点半,张家口市赤城县龙门所镇李家窑村,6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郭秀梅骑上电动车,到离家2公里的万邦(张家口)农业园区上班。
2013年,位于赤城县东部的李家窑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匮乏,成为赤城县400多个贫困村之一。
郭秀梅给草莓疏果。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原来可不就是靠天吃饭嘛!如今我在园区上班一年了,每天能挣80-100块,除了过年的时候休息三五天,其他时间都有活,一年下来,能挣2万多。”到达园区后,郭秀梅利索地戴上草帽,开始给草莓疏果。
万邦(张家口)农业园区,共有12个大棚,240亩户外田,种着西蓝花、生菜、甘蓝、草莓等不同果蔬。其生长季相互衔接,让这里的工人实现了全年无空窗务工。
“咱们的收入有没有受疫情影响?”记者问道。
郭秀梅给草莓疏果。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那可真没有!”郭秀梅抬了一下头,面露欣喜,紧接着又忙活起来,一边疏果一边说:“疫情期间,大棚里就我和另一个工人,封村之后也没外人来,安全得很!收入一点儿没耽误。”
“咱们之前的收入来源靠啥?”记者又问道。
“家里种了4、5亩地,一年下来,扣除投入,也就落个2000块钱。在这儿干活,做一天有一天工资,不算累,离家还近,多好哩!”
上午10点,室外温度仅8℃,棚内温度已达27℃。郭秀梅疏完一垄,站起身来,揩了揩额头上的汗,绕到下一垄,蹲下继续干。“再说,咱这个岁数出去打工也不好找啦!在这儿工作不仅能挣钱,还能学技术,到咱这个岁数真是特别知足。”
万邦(张家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军接受记者采访,他介绍,园区共吸纳23个贫困户就业,为贫困户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缓解了园区的用工难问题。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万邦(张家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军告诉记者,园区共吸纳23个贫困户就业,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些贫困户都来自周边村子,工作细心又踏实,一点儿不输年轻人。在这儿工作不仅能贴补他们的收入,也解决了园区的用工问题。”
“家里还有谁在外打工?”记者再次向郭秀梅了解。
一阵沉默后,郭秀梅缓缓说道:“家里老汉儿得了类风湿,严重的时候下不了床,每个月光吃药就得花2000块钱。”声音有些哽咽。
她稍稍调整了一下情绪,接着说:“不过现在好多了,老汉儿能下床了,我在这打打工,他在家给我做做饭。”
“草莓饭”不仅解决了郭秀梅丈夫的药费,也让全家于2019年脱了贫。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回想起曾经的日子,加上老伴的药费压力,郭秀梅就喘不上来气,“以前买药就愁,更别说贴补别的了。如今药钱解决了,压力卸下一大半,去年就脱贫了。”
2018年,李家窑村顺利通过县、市脱贫验收,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9年底,该村247户503人仅剩1户2人未脱贫。“2020年,我们将通过产业帮扶、政策兜底等,实现全员脱贫。”李家窑村党支部书记李金魁说。
“一儿一女都在外地成了家,我们自己就能顾住自己,不用儿女担心,未来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郭秀梅笑着,眼睛眯成一条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