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纪行】“党日活动”56年不间断,前南峪村变身“绿富美”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郭庆敏 王林红 
2020-06-02 17:07:54
分享:

  “再造秀美山川”几个大字成为前南峪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郭庆敏 摄

  长城网讯(记者 郭庆敏 王林红)“有事议事,没事学习。”说起坚持了56年的主题党日活动,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显得有点“轻描淡写”。

  因为,他和村里的其他党员都已经习惯了——每个月的15日,不管刮风下雨,大家都会准时聚集在一起,雷打不动。“村里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在党日活动中形成的。”郭天林说。

  位于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的前南峪村,地处太行深山区,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所在地。曾经,“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是这里的写照,如今,穷山沟已经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人将红色文化与绿色观光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2019年,全村总收入1.96亿元,人均纯收入1.8万元,成为河北省首批小康示范村。

  凝心聚力,为荒山披绿装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郭天林介绍说,1963年,前南峪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瓢泼一样的大雨下了7天7夜,20多家房屋被冲塌,340亩好滩地被冲毁,18户村民准备离家乞讨。”

  1964年1月15日,村里召开党员会议,研究洪灾之后怎么办。“那次党员会,连续开了3个晚上。”

  最终,大家定下了改造山川的“20年发展规划”——5年垫地,5年上山植树,3年兴水利,7年治山。“在那样艰苦的年代,这样的会议凝聚了人心。”郭天林说,“当时也没有叫‘主题党日’。会后,大家约定,今后要把这个活动坚持下去,每月15日召开党员会,学习政策、研究问题。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在会上定。”

  定了就要干!从1964年开始,前南峪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荒山治理活动。人心齐,泰山移。20年的发展规划,只用15年就提前完成。为了治理荒山,4位村民献出了生命,12位村民落下了残疾。到1979年,前南峪人在山上共栽下3000亩洋槐树、500亩油松、8万多棵板栗树。

  但是,每棵板栗树的年产量却不足10斤,如何才能尽快提高经济收益呢?

  按照老规矩,在党员会上研究。大家讨论后形成决议:改良技术、优化品种,规划发展沟域经济。

  为此,村干部三顾河北昌黎,请来林果专家。第二年,每棵树平均增产超过36斤,全村板栗增收近70万元。

  自此,前南峪村开始主动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研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等20多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联系,建立协作关系,先后聘请技术专家150多人,将各种培训班直接办到村民家门口,指导大家开展果树管理和经济沟建设。

  “从4月下旬的油桃,到9月下旬的柿子,在前南峪,可以采摘到37种果品。”前南峪教育培训基地主任栗建胜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的前南峪村,32座山头、10条大沟、72条支沟的8300亩山场,全部披上了绿装,林木覆盖率达94.6%。

  1996年,洪水再次来袭,这一次,前南峪安然无恙。“大自然是公道的。”郭天林说,“实践证明,植树造林能保持水土,抵御灾害。”

  绿树掩映中的前南峪村。  郭庆敏 摄

  兴利除弊,办产业富村民

  靠经济林果带来的收入,前南峪人填饱了肚子,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他们并没有满足。

  1984年3月15日,前南峪村的“主题党日”会上多了一位“局外人”——浆水镇中学化学老师赵泽昌。

  赵老师是来讲课的,内容是“化学与工业的发展和形势分析”。这次会上,村党委确定了“大干3年,创办村集体企业”的构想。

  “说干就干。我们投资46万元建设的化工厂当年就盈利20多万元。”郭天林告诉记者,接下来的几年,前南峪村利用周围山上贮藏大量石英石、重晶石等30多种矿物质的优势,先后创办了金属镁、工业硅、海绵铁等14家工矿企业,年产值近亿元。

  企业红红火火,挣钱越来越多,但,碧水蓝天却越来越少了。化工、矿产企业的高能耗、高污染成了制约前南峪生态发展的最大障碍。

  2003年2月15日,前南峪村“主题党日”的会议记录上,第一次出现了“绿色发展”的字样。

  “当时,村干部提出关停化工厂、冶炼厂和金属镁厂的想法。”“今日前南峪”展览馆的讲解员刘小燕告诉记者,当时,整个会场乱成“一锅粥”。这次会议罕见地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当时的老书记表示,关键时刻,咱们当干部的,就是要想老百姓想不到的,办老百姓看不到的。只要是为大家好,老百姓早晚会理解。”郭天林说,最终,村“两委”班子决定,村干部从党员到群众一个个做工作,一户户去谈。村民们慢慢清楚了其中的道理,村经济发展的路子也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前南峪村投资500多万元改造升级了经济沟内基础设施,建设了美国树莓、欧洲榛子等7大精品园区,修建了玫瑰园、栗树山庄等观光园。同时,建设抗大陈列馆、抗大碑林等,形成“红绿”结合、独具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

  借助“红”和“绿”两种资源,前南峪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郭庆敏 摄

  在外地打工的郭春燕回乡创业,开起了超市,办起了驾校,承包了村办招待所。“光超市,我们家一年就收入十几万元。”郭春燕说。

  一直在外打零工的前南峪村民郭太平开始承包香菇大棚,一年能收入十来万元。

  赵晓芳当上了“农家乐”的老板娘,二层楼上的客房里,旅游旺季年年“爆满”,而且,还把家庭收拾得干净漂亮,评上了村里的“精品庭院”。“干农家乐,每年能给家里带来8万多元的收入。”她说。

  ……

  赵晓芳在自家庭院里浇花。  郭庆敏 摄

  昔日的金属镁厂、金属硅厂和冶炼厂被教育培训基地、果品加工厂等取而代之,既远离了污染,又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发展绿色产业,同样能致富,而且更有前景。”郭天林说,当年,关掉几个企业,一年损失860多万元,自己很心疼,但现在,光旅游业,一年的门票收入就有1460万元,带动其他行业收入8760万元。“现在看来,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美化环境,提升精神风貌

  “我们村党委制定了一整套关于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制度。”前南峪村党委副书记王小堂告诉记者,除了“主题党日”活动,前南峪村一年还要召开4次村民大会,其中3次是“评星”。

  所谓“评星”,就是评选“十星”文明户。“村民们都很看重这个,一看人家评上了‘十星’,而自己家却少了一两颗星,就会感到有压力。”王小堂说,通过这种措施,引导大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前南峪村党委副书记王小堂。  郭庆敏 摄

  “前几年,孩子小,家里比较乱,顾不上收拾,在‘评星’时没有获得‘卫生星’,感觉很不好意思。”今年36岁的村民李海凤告诉记者,“随后,我们对院落进行了修整和美化,第二年终于评上了‘十星’。”

  在村口,前南峪村建设了3个装有监控设备的停车场,供村民免费停车,街巷里再也见不到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村集体投资380多万元,建设了“秸秆气化站”,村民可以用木柴换燃气,一斤木柴换一立方米的燃气,房前屋后再也见不到乱堆乱放的烧柴;统一清理的村内3000米河道清澈见底、美不胜收……

  前南峪村建设的“秸秆气化站”。 郭庆敏 摄

  村妇女主任冯三妮告诉记者,她同时还担任着村里的保洁员,有一次,看见一个邻家小孩,主动捡拾游客丢弃的冰糕棍,放进垃圾箱里。“漂亮、整洁的环境,需要大家维护,反过来又提升了村民们的精神风貌。”

  前段时间,疫情来袭,病危中的老党员郭俊钢执意捐款,表达自己的心意:“我是党员,应该积极带头。”郭天林说,在村里,他时时被村民们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感动着,督促自己不懈努力,“为村民们服好务。”

  56年来,前南峪村“党日活动”的场地有过变化——治山的工地、打麦场、果园里……活动内容变得更丰富——议政议事、推进工作、组织生活……学习内容变得更全面——新理论、新知识、新经验……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民造福的信念。“‘党日活动’的开展,统一了党员的思想和认识,促进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高,推动全村一步步走向‘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和生态美’的目标。”郭天林说。

关键词:党日活动,56年不间断,前南峪,绿富美责任编辑:郭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