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脱贫“冀”忆】民间实物故事|非遗红灯笼 点亮好日子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商棠 袁立朋 李丽钧 张建勋 
2020-10-03 15:08:00
分享:

  长城网记者 商棠 袁立朋 李丽钧 张建勋

  实物:张桂贞的铁艺灯笼

  故事:张桂贞是河北省级非遗项目丰宁铁艺灯笼的第四代传承人。1997年,张桂贞用祖传的手艺,第一次做了10个铁艺灯笼,没想到全卖出去了。2003年,她意识到了自己手艺的价值,从此自己开始经营灯笼生意。2016年,她成立了丰宁满族自治县宇浩工艺品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发“灯笼”财。2019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又成立了二道营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张桂贞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依托,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讲述者: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二道营村村民、省级非遗项目丰宁铁艺灯笼传承人 张桂贞

  我是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张桂贞,是河北省级非遗项目丰宁铁艺灯笼的第四代传承人,让铁艺灯笼这个传统技艺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

张桂贞(右)在指导乡亲们制作铁艺灯笼。长城网记者 张建勋 摄

  我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我的家乡二道营村位于丰宁的深山里。1997年,我用祖传的手艺,第一次做了10个铁艺灯笼,没想到全卖出去了。2003年,我开始为北京一家公司供货,当时加工费是每个3元。2008年春天,我坐公交车去交货的时候,乘客纷纷称赞我的灯笼好看,其中一位乘客出价500元买走了一个灯笼。这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手艺的价值,从此不再给别人加工,自己开始经营灯笼生意。

在丰宁“非遗”传承基地,人们在欣赏展馆内的丰宁铁艺灯笼。长城网记者 商棠 摄

  村里的人看到我挣钱了,也都愿意来学。从1997年到2003年,我先后教了81位乡亲做灯笼,其中不少是残疾人和贫困户。

张桂贞和乡亲们带着将要发货的铁艺灯笼产品去装车。长城网记者 商棠 袁立朋 摄

  灯笼多了,本地的销量有限,得想法去找更大的销路。为此,我跑北京、天津等地联系,最终打开了十多个外地市场。渐渐地,丰宁铁艺灯笼的名气越来越大,已经从外出找客户,发展成客户来找我。

张桂贞和乡亲们制作的各式铁艺灯笼成品。长城网记者 袁立朋 张建勋 摄

  2016年,我成立了丰宁满族自治县宇浩工艺品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发“灯笼”财。2019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建起了二道营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坊成立后,先后培训了学员300多人次。2019年,我们工坊收入40万元,利润达17万元。如今,周边四五个村的近百人都加入了工坊,共同从事铁艺灯笼的制作。

  张桂贞家保存的老式铁艺灯笼(左三)和现在制作的新式铁艺灯笼放在一起展示。长城网记者 袁立朋 张建勋 摄

  工坊带领乡亲们脱了贫,越来越多的家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我的公司被河北省妇联授予省级巧手脱贫示范基地,我也被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随着今年电商的快速发展,我又在“拼多多”上开了一家店铺销售灯笼,同时还在“快手”上注册了“灯笼姐”账号,教网友制作灯笼。我想,等粉丝多了,我就加挂“小黄车”卖灯笼,让我们销售灯笼的渠道越来越宽,让铁艺灯笼把乡亲们的致富道路照得更亮、更宽广!

关键词:脱贫“冀”忆,丰宁铁艺灯笼,张桂贞,非遗扶贫,小康责任编辑:袁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