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防护服技术员阚晓兰:我为医护人员做“铠甲”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杨亚红 刘澜澜 
2020-10-13 16:45:00
分享:

  长城网记者 杨亚红 刘澜澜

  干净的地面、有序摆放的缝纫机、挂满制衣间的防护服……在新兴际华集团际华三五四三针织服饰有限公司的一间“特殊”制衣车间里,眼前的所有,勾起了阚晓兰的回忆。“当时我和50多个工人在这工作了40多天,一共赶制了25万套防护服。虽然现在有点空荡荡的,但是我们时刻准备着,只要有需要,这些已经做好的防护服再经过杀菌处理就能快速送往防疫一线。”

9月8号,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阚晓兰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31岁的阚晓兰,服装设计出身,毕业后就来到际华三五四三针织服饰有限公司当技术员,一干就是九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阚晓兰所在的公司用半个月时间改造了一个无菌生产车间,开始转产扩产防护服。

  “2月2号上午公司组织一块开会,开完会以后紧接着要完成打样板。”在此之前主要以生产针织T恤衫为主的阚晓兰,从来没有过生产防护服的经验,样衣怎么做?靠着从网上搜集来的图片,大家摸着石头过河。

  “因为做样衣,尤其是热封胶条这块,根本没有接触过。刚开始这个设备没有用过,在它的速度、压条的温度掌握上,跟面料配合起来还是有些差距。”热封设备没用过、热封条压不直,再加上当时制作防护服的原料短缺,阚晓兰和工友们用下脚料一次次地尝试。

  “反正哪块试了不行,就再来。当时机修师傅还有其他工友都一块配合,比如觉得热封机温度有点高了,他们就再给调调,反复在试。”从下午一点到晚上十点,在经过反复尝试,防护服样衣在经过水压试验完成后,终于制作成了。

工作中的阚晓兰。长城网记者 刘澜澜 摄

  原本阚晓兰以为样衣制作成功后,就可以批量生产防护服,可实际却没有她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到大货生产的时候,胶条其实是不稳定的,可能这批胶条会厚一点,胶的熔点低一点,但是下一批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所以不同批次的胶条和面料,都得提前用下脚料进行测试,没问题以后再投产。”

  面对全新的产品,阚晓兰和工友们从零开始,学习了解防护服知识,试验制作样板、样衣,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尽管工作时间很长,可阚晓兰发现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完成一件防护服要耗时40分钟以上,一天下来,一个工人最多生产20来件。

  “从工艺上来说,我们还是比较保守,就比如说压条,帽子先去压一遍条,背缝再压一边条,连上帽子以后又压一遍,一件防护服光压条这一道工序就得十五六分钟。”为了尽快提升防护服生产效率,阚晓兰深入生产线进行摸索试验,把能合并的工序进行合并,大胆优化改进工艺。

  将样衣制作中的包缝、合身、上松紧带等三序合为一序,这一举措使工作效率提升了7.3%。

  绱脚口、袖口松紧带工序改进后,工作效率提升了12.8%,这为争取时间大规模投产创造了条件。

  决定防护服产量和质量的专业设备就是热封机,阚晓兰和工人技师仔细研究后决定,每两个小时根据工房内温度调试一次机器,绝对保证机器性能。

  ……

  “像这样的小改小革应该是5个项目,因为我们生产的是防护服,是医护人员的‘铠甲’,是保命的衣服,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能快就得快,多生产一件,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就多一份保障。”

  由阚晓兰主导的5个工艺改进项目,单工序生产效率分别提升7.3%—96%,这在当时,对快速提升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中的阚晓兰。长城网记者 刘澜澜 摄

  阚晓兰深知在防护服的生产过程中,质量就是生命。她和小组检验人员紧盯半成品和成品检验,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问题。她创新提出“三关五环三工序”要求,坚持操作工首检、工序互检、质检员抽检、质量督查普检,每天班前会一讲评“四检一评”制度,全链条、全过程严把质量关。有了标准,有了质量保障,各环节、各工序都有“法”可依,协同作战,防护服质量稳定,产量大幅攀升。

  为了能使防护服尽快出厂,阚晓兰在完成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起生产线上临时需要突击的工作。书写合格证、说明书和防护服贴纸,产品装袋,包装实验,密封检测,产品返修……各个生产工序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阚晓兰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国家有难时,我们不需要干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把手里的活干好,责任尽到,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的正是无数个阚晓兰们在国家有难之时守土尽责的家国担当!

关键词:抗疫,防护服,技术员责任编辑:刘澜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