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向智能制造高峰奋勇攀登

——记河钢唐钢长材事业部转炉作业区作业长徐伟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赵晓慧 温明 
2021-05-05 14:06:00
分享:

徐伟正在指挥天车进行装铁作业。张磊 摄

  长城网讯(记者 赵晓慧 通讯员 温明)4月27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钢唐钢长材事业部转炉作业区作业长徐伟,正在中控室跟踪生产情况。当班职工紧盯智能化炼钢系统画面,适时操作手边的鼠标和按钮。“这批钢将被轧制成高强抗震钢筋,发往北京城市副中心,用于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徐伟介绍道,“打造5G时代钢铁智能制造高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让我们有机会站在了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最前沿。”

徐伟正在指挥天车进行装铁作业。张磊 摄

  一股劲,深钻精研练就技术“硬功夫”

  作为河钢唐钢第一批定向培养的大学生炼钢工,徐伟从一进厂就来到了被誉为“华夏第一炼钢工”的郑久强身边,从末助手干起,一干就是十年。十年磨一剑,徐伟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攻克了许多转炉生产关键性技术难题,多次在行业技术比武中获奖。

  随着集团吹响区位调整、向海图强的号角,徐伟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项目基建并非专业所学,他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翻书本、学案例,弥补知识短板。从项目设计之初,他便与河钢东大产业研究院、河钢-北科大“钢铁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们一道,论证产线配置的合理性,一遍遍修改设计稿。转炉作业区涉及的点多面广,从地勘到打桩,从土建到架设钢结构,他都参与其中,事无巨细。

  转炉高跨是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钢结构设计安装复杂,与未来智能化炼钢系统的匹配要做到“严丝合缝”。他反复研究设计图,脑海中一遍遍“预演”未来产线运行的场景,与监理公司一道,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特别是转炉上方的除尘烟道的钢结构部分,要把垂直高度长达30多米的烟道固定住不是难题,难的是要确其保装配精度,这样一个考验专业能力、耐心和责任心的艰巨任务,徐伟深知其重要性,怀揣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拗”,在现场不舍昼夜的确保施工标准高精度执行,为除尘烟道系统的安装提供了“理想状态”。

  这个工程干下来,徐伟从钢铁基建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对待工作有股子轴劲儿”也成了大家对他的共同印象。

徐伟正在指导转炉炼钢作业。张磊 摄

  一个梦,矢志创新勇攀智能化炼钢高峰

  建设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的行业未来工厂,对徐伟而言,是挑战,更是动力。

  为了将智能化炼钢生产扎实推进,徐伟一边学习编程知识,一边向相关领域专家请教,从炼钢机理到模型优化,每一步都凝结着他对使命的执著、对事业的热爱。在长材事业部转炉调试阶段,徐伟不单能为智能化炼钢系统提出合理需求,而且还能与工程师讨论实现智能炼钢具体程序代码的编辑细节,为产线投产后的炼钢过程数据信息精准采集筑牢了系统根基。

  安全帽上的炼钢镜曾是大多数人对钢铁产业工人的标志印象之一。经验炼钢的年代,工人隔着中控室外的一面墙,通过炼钢镜观察钢水情况和火焰,从而判断钢水温度。智能化炼钢要最大限度排除人的因素的不确定性,同时增强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于是,徐伟在系统设计中大胆提出了“封墙,让摄像头代替人眼”的想法。

  想法提出,问题来了,摄像头可靠吗?颜色呈现怎么与肉眼相当?钢水温度极高,摄像头能否耐热耐久?徐伟与设计、施工等各方反复研究可行方案,最后他们为了这枚摄像头进行了专门招标;在其监控画面成像颜色敲定上,徐伟也与工程师们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和修改。

  “我至今都记得当年练习目测钢水温度时,练到双眼红肿、胀痛,真是经过数不清的日夜观察和磨练之后,才练就了所谓的‘火眼金睛’。”徐伟回忆道,“现在有了‘智慧眼’和‘超级脑’,火焰变化再不用费眼、费力去观察和揣测,火焰变化一目了然,钢水数据更详实、更准确,产品质量也就更有保证了。”

  在整个智能化炼钢项目设计和实施阶段,特别是在二级系统的模型调试阶段,徐伟带领团队参与制定工艺方案,共提出1300多条改善项,炼钢工序真正拥有了保证钢水质量和产品性能的“最强大脑”。

徐伟查看生产情况。 张磊 摄

  一团火,初心不改照亮团队成长路

  4月26日,河钢唐钢长材事业部转炉作业区中控室内,几名职工身后正在就智能化炼钢系统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在作业区,开放包容的学习平台成了联结大家一根无形的纽带。

  “作业区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来自河钢唐钢不同的产线,原有的装备、技术、品种、经验都有差别,行为习惯和做事风格也各有特点。现在要让大家适应行业最先进的智能化炼钢系统,应用统一的技术规范,形成统一的操作标准,坦白讲是有难度的。”徐伟也道出了自己的“秘诀”,“最重要的还是得把大家的心聚到一起。”

  “徐伟智能炼钢创新工作室”由河钢唐钢公司工会授牌,既是创新成果的孵化器,也是人才培养的加速器。作为带头人,徐伟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且鼓励大家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长材事业部项目建设过程中,创新工作室购置了大量专业书籍,徐伟带领4名硕士研究生、几名大学生在书海勤学苦读,在现场摸爬滚打。创新工作室青年技术员张垚,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还拿下了一级建造师和二级建造师证书。入厂一年多的青年技术员张宏博从炼钢末助手干起,短短一个多月就已经掌握了加料系统、钢水合金控制等许多操作技能。

  2018年成立以来,在徐伟的指导带领下,创新工作室累计国家发明型专利4项,使用新型专利11项,科技论文10篇,均成功转化实践应用。长材产线投产前,徐伟和团队一起做了大量调试工作,大家群策群力,把计划列细致,把细节做扎实,制定了180多条应急预案。产线投产一个月来,没发生任何一起安全、质量、环保事故,这样的成绩令行业专家直呼惊讶。

  对于此次获奖,徐伟说:“这份荣誉是在集团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授予的,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意味着对团队的激励和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肯定。”他表示,作为奋战炼钢一线的河钢人,将继续在设计和操作细节上在改进和完善,在岗位践行“钢铁报国”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河钢唐钢,转型升级,创新责任编辑:赵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