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话:
中国大运河,萌芽于春秋,形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取直于元代,滔滔奔流2500年,纵贯南北1747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
河北段大运河包括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并包括按照国家规划统一纳入的雄安新区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河道总长约530余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五市一个地区的21个县(区、市)。
即日起,长城新媒体记者带您自南向北行走河北段大运河,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河北亮点。
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循着河北段大运河河道一路北上,拾忆辉煌魏州是一个绕不开的点。
昔日魏州,便是今日的邯郸市大名县。盛唐时期,大运河永济渠纵贯南北,舟楫纵横、商贸繁华,将魏州城润泽成唐代第三大城市,为之后成为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埋下伏笔。
此后,才有大水漫溢,巍巍大名府被彻底淹没,于距旧址西南五里重建府城——明清古城。
一座是被掩埋的遗址,一座是保留完整的城址,两座城池皆因大运河或兴或废。对大名县来说,无论是追忆兴衰历史,还是谋划美好未来,大运河从未缺席。
永济渠的一条分支环绕明清古城,将大名县古城区与新城区分隔开来。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在古今碰撞中勾画新图景
登临明清古城北城墙,就在眼前,永济渠的一条分支绕城而来,城貌不大相宜的古城区与新城区在此交汇,恍若一场穿越时空的相遇。
5月17日至18日,记者沿着大名县大运河发展脉络,访古城、进村庄、看非遗,一幅衍生在大运河文化中的县域发展新图景,渐渐清晰。
大名县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有不可移动文物19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宝级文物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
近年来,结合大运河沿线资源分布和未来产业发展,大名县规划了“一带、两城、四镇、多节点”的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即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打造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名府明清古城文化旅游区,推进艾家口古镇、龙王庙古镇、金滩古镇、营镇古镇建设及特色景区点建设。
“艾家口古镇位于明清古城以南,大运河历史遗存较多,文化底蕴深厚。”艾家口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蕾介绍,当前,该公司正积极推进总投资约16亿元的运河古镇艾家口项目,通过建设大运河文化生态公园、艾家口古镇核心区,恢复历史文化节点等,多点展示大运河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大名府故城遗址内城北墙东段正在进行考古挖掘。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位于大名府故城遗址范围内的永济渠旧址河道。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在发掘保护中重现辉煌
阳光明媚,麦浪滚滚。5月17日,在美丽的大街镇双台村,大运河项目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任雪岩正带领7名队员对故城内城北墙东段进行考古挖掘。
“到今年10月份,内城的基本形态就可以逐步显现出来。”任雪岩介绍,经过3年多的勘探准备,目前已初步确定大名府故城遗址的平面城市布局由外城、内城、宫城三大框架组成,内城基本形态的确定,将对研究北宋时期都城考古提供重要依据。
明清古城较好地保留了历史风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在发掘保护中重现昔日盛况,是大名县开展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名县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历史遗存空间清晰,建筑整体风貌、空间尺度保存较为完整,地方建筑特色浓厚。近年来,该县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历史机遇,高度重视古城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及文物保护工作,2009年以来,先后对明清古城城墙、内环城马道等进行了修复。持续组织开展大运河文化资源调查工作,面向全县征集传统技艺、民间戏曲、漕运历史及与运河有关的民间文学、传说民谣、回忆见闻等,挖掘整理大运河文化遗产。同时,积极推进大名府故城遗址、永济渠旧址考古勘探发掘,修缮复建明清古城历史风貌,开展县校合作、考古研究,努力讲好大运河故事。
创于1812年的五百居老店。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刚刚出锅的二毛烧鸡。创于清嘉庆年间的二毛烧鸡,加工精细,因色、香、味、形俱佳而享誉百年。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创于明永乐年间的五鹿香小磨香油。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在匠心传承中开启新篇
小磨香油、五里居香肠、二毛烧鸡、草编……在大名县,传承数百年、上千年的老字号和老手艺不胜枚举。追溯创始源头,都离不开大运河带来的漕运繁盛、商贾云集时期。
“大运河沿岸种植的小麦,为草编技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艺术传承人王群英告诉记者,清代雍正年间,草编技艺从山东掖县通过船运流入大名县境,主要集中在卫河以东地区,到清朝末期,大名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草编。
王群英介绍,近年来,在传统草编匠心传承的基础上,她将草编与历史文化、美术相结合,创作了脸谱系列、时装系列、屏风系列、国画系列等十大系列、上千品种,深受人们喜爱。2008年6月,大名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群英正在编制五角星。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各式各样的草编成品。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不止技艺传承,还有精神传承。依河而建、依河而兴的金滩镇在明清时期最为繁华,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智慧勤劳的优秀儿女,革命先烈郭隆真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当年,郭隆真正是沿着运河乘船北上,到天津直隶女师读书时,和周恩来、邓颖超等同志成立了觉悟社,走上了革命道路。”郭隆真纪念馆馆长代俊军介绍,2021年春节期间,慕名来参观郭隆真旧居的游客每天达500余人。当前,金滩镇以“非遗文化、旅游度假、智慧互联网、田园生活”为定位,加强运河故道文化公园、大堤路、郭隆真旧居等重要节点建设,致力于打造运河特色小镇。
依托大运河文化遗存,金滩镇打造的公园和街区。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位于金滩镇的郭隆真旧居。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一座座兴废的城池、一处处珍贵的遗存、一段段如风的故事,赋予大名县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在驶向未来的航程里,期待大名创造出一个底蕴厚重、别具特色的大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