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运河之水天上来,五十八里过邢台。”在邢台,这句围绕大运河的传唱经久不息。
邢台市境内大运河自临西县尖冢镇流入,沿临西、清河两县边界北去,是冀鲁两省的边境河流。
运河穿“邢”而过,孕育了精彩绝伦的非遗文化,培育了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养育了无私奉献的榜样人物,为新时代的邢台注入崭新发展活力。
年轻一代接力非遗传承
5月19日上午9时,随着清脆响亮的下课铃声响起,临西县光明学校2000余名学生从教室奔向操场,整齐列队。
“前后左右对齐,声音要洪亮。”临西潭腿传承人李正国是课间操“总队长”,在他的指令下,学生们动作娴熟地操练起潭腿武术。
课间操时间,光明学校学生练习潭腿武术。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光明学校副校长申强介绍,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非遗熏陶,2019年12月,学校将潭腿武术引入课间操,还将潭腿文化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多视角了解潭腿文化、运河文化。
潭腿是内外两功并用的一种武术,发源于唐末宋初的古临清龙潭寺,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当时,龙潭寺水陆交通便利,寺边的潭水就来自大运河永济渠。
2009年,潭腿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临西县相继成立了潭腿研究会、潭腿协会和潭腿训练馆,免费向县内外武术爱好者教授潭腿技法,并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了非遗武术潭腿进校园工程。当前,李正国正在编纂的潭腿进校园课本教材即将出版。
正在编纂中的潭腿进校园课本教材。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临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敬达展示特色产品——手工空心面。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还有临西的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贡砖烧制技艺,清河的曦阳掌太平拳等,大运河孕育下的非遗文化、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年轻一代的接棒中,获得了更鲜活的生命力、更蓬勃的生长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清河油坊码头。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昔日物资集散地崛起羊绒小镇
历史上流经清河县的大运河有两段,分别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永济渠、今存的大运河卫运河段,两条河都曾为清河县带来了商贸繁荣的鼎盛时期。
“甩开膀子,使劲拉……”5月20日,87岁高龄的唐召兴在大运河油坊码头遗址喊起船工号子,引得周边游客驻足观看。青砖垒砌的码头上,还留存着昔日漕运兴盛的痕迹。
清河县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运河油坊码头现存六处,由北向南依次是煤炭码头、百货果品码头、粮食码头、运盐码头、渡口码头等,是我国北方保存最完好的码头。
就在这昔日舟来船往、商贾云集的地方,如今,崛起了一座羊绒小镇,兴起了电子商务。
清河县羊绒小镇是以羊绒产业为主导,以电子商务、羊绒文化、旅游购物、生态休闲和一定的社区功能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开放型特色小镇,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目前有600余家企业商户入驻。年游客数量超20万人次,年零售额达60亿元以上。
“电子商务是羊绒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羊绒小镇管委会副主任郑春雨介绍,去年,清河县电子商务零售额达113亿元,位居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前列。
客户在羊绒小镇挑选服装。
接下来,小镇将围绕打造羊绒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平台,以项目为支撑,按照“两轴、三区、两园”的规划布局推进建设,即:打造两条特色街,提升羊绒商贸时尚区、建设生态休闲服务区和宜居宜业新社区,建设羊绒电子商务创业园、羊绒科创园。同时,进一步推动直播业态发展,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红之城”。
大运河见证“玉兰精神”
利落的短发、含笑的面庞、朴素的衣衫……走近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吕玉兰纪念馆,阳光沐浴下的吕玉兰塑像更显洁白无瑕。
吕玉兰曾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被称为“铁姑娘”“一代中国妇女的骄傲”,先后在东留善固村、临西县委、河北省委、正定县委、河北省农业厅任职。
位于临西县东留善固村的吕玉兰故居。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大运河见证了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吕玉兰纪念馆馆长王玉婧介绍,1972年,时任临西县委书记的吕玉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打了三年兴修水利硬仗,先后扩挖卫运河,兴建临馆渠、跃进渠等五条大渠和汪江排灌站、尖冢跃进闸,使全县渠渠相连、村村能灌,基本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吕玉兰穿过的衣物。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不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芦,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
“我要傻于集体,傻于人民,傻于社会主义,一傻到底,永不反悔!”
“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
如今,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珍藏在纪念馆内,散落在代代人心间。
王玉婧说,吕玉兰纪念馆于2008年3月正式开馆,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等。下一步,吕玉兰纪念馆将积极做好搜集整理工作,进一步丰富展厅内的资料和实物。此外,纪念馆还将积极探索、创新形式,探索开展“玉兰精神”进乡镇、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玉兰精神”唱响燕赵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