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余热未消,但万物已然悄悄开始了轮变,《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7日14时54分将迎来“立秋”节气,意味着夏尽秋来,金风渐至。“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送夏迎秋,你准备好了吗?
▶▶▶立秋三候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
天高气爽,月明风清,夜晚的凉爽,悄悄带走了白天的暑气。
二候白露生
由于昼夜温差变大,地表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
立秋后,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好似告诉人们酷暑将要过去了。
▶▶▶立秋习俗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洗澡为防秋老虎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晒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有“晒秋”习俗。因为平地少,农民便利用自家窗台、房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晒秋”的秋不仅指秋天,更寓意着丰收和收获的果实。
▶▶▶立秋后别急着“换季”调养 这些养生小技巧要记牢
立秋是自然气候中寒热转换的时间节点,但此时的气候依然炎热多雨,继续保持夏季的特点。“立秋”之后,三伏天还没到尽头,暑气尚未消失,专家提醒,防暑和除湿仍是养生保健的主题,同时要注意养护脾胃。
>>>贴秋膘尚早,蜂蜜水先喝起来
立秋后,早晚要凉快不少,白天还是很闷热。有人准备贴秋膘。其实,经过整个炎夏,人的胃口还没有彻底恢复,此时急着贴秋膘,肯定是不合适的。为贴秋膘大吃大喝,更不是养生,而是伤身。立秋后,喝蜂蜜水有润肺祛燥的效果。
>>>叮嘱家人关注血压变化
立秋后,应及时关注亲人的血压。特别提醒一点,立秋后肠胃疾病多发,心脑血管患者一定要保护好肠胃,少吃生冷瓜果,剩饭剩菜最好别吃。因为一旦发生腹泻,就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血压黏稠流动缓慢,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
>>>瓜果诱人,切记管住嘴
立秋后,各种水果纷纷上市,葡萄、石榴、苹果、梨等水果都挺好,富含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摄入量,像苹果、梨等,每天吃一个就够了。
>>>调养仍以祛暑湿为主
立秋后,白天比夏天更加燥热,因此,防暑祛湿要继续。专家建议吃点清补祛湿的食物。
>>>由夏入秋,三类人群需格外注意保养,切勿贪凉
第一类:脾虚患者。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第二类: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要注意清胃中之火。
第三类: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立秋诗词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秋日后
【唐】王建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立秋日
【宋】刘翰
乱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六月十三日立秋
【宋】杨万里
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风半点无。
旋汲井花浇睡眼,洒将荷叶看跳珠。
希望这个秋季
愿你所有的付出
都能在秋日里换来累累硕果
(据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等综合,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