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刘学良:为民不觉苦 务实不畏难

来源:长城网 作者: 唐宣 张光明 金宗明 2014-07-02 16:46:1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媒体见面会上,刘学良做发言。中间发言者为刘学良。张光明 摄

  长城网唐山7月2日电(通讯员 唐宣 记者 张光明 金宗明)刘学良是路北区果园乡司法所所长、人民调解员,2000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从2001年至今一直在基层干司法行政工作。14年来,为群众解决纠纷800余件;制作调解协议书320件,无一例激化上访;同时为乡政府、村委会和村民起草、审查各种合同、协议600余份,涉及金额上亿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张张从怨恨转为感激、平和的面孔,是一个个从剑拔弩张转为冰释前嫌的乡村故事。

  从“法律专业门外汉”到“十万村民的贴身律师”

  2000年,41岁的刘学良脱下军装,转业来到果园乡司法所。刚到司法所工作的时候,他的思想压力还是挺大的:“自己没有地方群众工作经验,还不懂法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受部队教育多年的转业干部,我别无选择,只有勇敢面对,迎难而上。我说啥也不能让群众说我啥都不会、白拿工资。于是,我拜老同志为师,边干边学,我还报名参加了律师专业的全国自学考试。那几年,我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还得帮妻子照顾老人和孩子,只能是早晨三四点钟起来看书学习。这么着坚持了三年,终于在44岁那年取得了全国自学考试的律师专科证书。”经过一番历练,刘学良终于从法律专业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行家里手。

  走近果园乡的村民们,记者听到的声音令人感动:“我是个农民,刘所是我见到的最大的领导了。可他一点儿也没架子,像家里人一样!”“刘所事事都为咱农民着想,他不但精通法律,还特别明白农村这点事儿,我们感觉还真离不开他!”在果园乡,所有村子最显眼的位置,都挂出了刘学良的电话号码,村民们纷纷说,自己手机里储存了很多电话,但能够随时坦然“打扰”的,除了寥寥几位至亲的人,就只有刘学良了。打通他的电话,无论是进行法律咨询,还是求助调解纠纷,甚至只是倾诉心声,他从来就没有烦过。

  “刘所就是我们24小时的贴身律师!”村民们的语气,透着浓得化不开的真情。

  是“和事佬”,也是“救火队员”

  果园乡地理位置特殊,占据了城市中心区一隅。在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下辖各村都在不断地占地、拆迁、平改,围绕这越来越值钱的“房子”和“地”而产生的矛盾陡然上升。在果园乡边各寨一村,因征地补偿引起的纠纷就曾让村干部们头疼不已。几年前,村里老詹家的地一直让老王种着。环城水系工程占地后,听说7万元的补偿是给种地人的,老詹心里很不平衡:自家的地让他种了这么多年,钱又让他领走了,哪有这样的道理?可当他提出要领这笔钱时,老王却认为地上附着物完全是他的,这7万块钱也是补偿给地上附着物的,所以他拿得理直气壮。两家因此起了强烈的争执。

  对这件事的调解,刘学良并没有完全照搬法律条文,而是先打出了他最擅长的感情牌。他先是对老詹说:“你们两家关系原本就好,不然你也不能让他种你的地。要是因为这点钱伤了你们的感情,就连下一辈都得成仇人,值得吗?”平复了老詹的怒气,刘学良转头又劝老王说,“你这么多年种着人家的地,得的补偿也不能全占喽,应该适当给人家点儿。”如此反复,两家人最终都认可了刘学良提出的老詹两万、老王五万的解决方法,不仅重归于好,而且吃了顿“和”气饭。“打官司要花很多钱,还要等很长时间。而刘所帮咱解决事儿,既省钱省时间,又公平公正!”老詹和老王都说,这24小时的贴身律师就是贴心!

  宁欠亲情债 不冷群众心

  已过“知天命”之年,刘学良早已不图名,不图利,把一切看得都很淡。但是,他依然特别在乎百姓的感受,一如既往地把辖区村民们的事情看得很重。

  “家里的事对他来说都是小事,总指不上他!”妻子曾这样埋怨。刘学良却认准一个理儿:亲情欠了债可以还,冷了群众的心却再难捂热。

  一年冬天,许各寨村的徐老太突然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想到自己的7个子女正因房产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老人渴望刘学良能尽快提供帮助。接到求助电话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外面正飘着雪花。刘学良二话没说,连忙放下饭碗,抓起车钥匙出了家门。面对徐老太的一群子女,他讲权利,讲义务,一会面对面谈,一会儿背对背劝,一直持续到凌晨,最终促使各方就房产分配问题达成一致。为了让病中的徐老太安心,刘学良依据相关法律条款制定出了分配方案,7个子女签字认可后,已是凌晨时分。刘学良回到家中,轻手轻脚地进屋,看到熟睡的女儿时才想起,本来曾答应她,今天晚上要亲自辅导她的功课……

  面对村民“和气” 处理问题“仔细”

  果园乡哪个村都有刘学良的手机号,村民们想啥时候打就啥时候打。天天面对的都是负能量,都是打架闹火的麻烦事儿,刘学良没说过重话,没发过脾气,不酸不大,村民们都说这样的好人哪儿都难找。

  刘学良当兵出身,但是心却出奇的细。刘丽娟是果园乡分管信访综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她向记者说了一件郭家庄村上访户老孙的故事,“他从2000就开始上访,说是大队在西外环征地时少给了他5分土地的补偿款。接触老孙是我到果园乡后第一次接访,我很有热情,寻思着想法儿也得给他解决了,既维护稳定也打开我的工作局面。可是和老孙谈了一次我就感受到,要想解决这个事儿太难了。时间过去了十几年不说,就这0.5亩地就涉及到了16个地块,6户人家,简直是一团乱麻。困难时刻,学良大哥又帮着我缕麻缠团解决事儿,他一户一户的了解情况,一块地一块地的量尺寸,还用手画出了这6户、16个地块加起来一共2.46亩土地的示意图,最后当着老孙的面算账,村委会不差他5分地,而是差他不到1厘地,按照政策应该补偿他400元钱。对于学良算出的这不到1厘地,老孙是心服口服。我把学良大哥手绘的地块图拍成照片,放在我手机里,时时刻刻提醒我——做群众工作一定要细致再细致。”

  七一前夕,中央、省主要新闻媒体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唐山进行集中采访,刘学良表示:“我在果园工作14年,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是常事儿。有人问我,你这么大年龄了,还这么干不累吗?说实话,这些年我确实很累,但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快乐。这种快乐就是每当我为群众办完事之后那种成就感。我是59年生人,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3年自然灾害,赶上了十年文革,啥苦都吃过,啥累都挨过,我们不怕吃苦挨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也是在先进人物的教育和影响成长起来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的事迹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作为一名党员,个人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个啥,只要是对老百姓有益的,都要去做。”

 

关键词:刘学良,村民,基层,群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张光明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