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抗战老兵杨瑞合:若集结号再响 我仍上马戎装

来源:长城网 作者: 孙泽恒 陈正 任雨薇 2015-07-22 17:20:0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廊坊7月22日讯(记者 孙泽恒 通讯员 陈正 任雨薇)骄阳下,在廊坊市固安县林子里烈士陵园纪念碑前,93岁的抗战老兵杨瑞合脱帽肃立,向掩埋着战友忠骨的纪念碑深深地敬了一个军礼。瞻仰着纪念碑,杨瑞合仿佛骑着心爱的战马,又回到了70多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

  鲜血染红了路

  1940年8月,当时只有17岁的杨瑞合正在固安县柳泉镇板材村地里干农活儿,看到共产党冀中十军分区的队伍经过时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农具。“咱们队伍是八路军吧,我要上战场打‘鬼子’。”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杨瑞合成为了共产党冀中十军分区32团的一名通讯员,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准备战斗!准备战斗!”1942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天刚蒙蒙亮杨瑞合就听到了紧急的集结号声,原来1000余人组成的日军精锐部队趁着天没亮悄悄包围了32团团部所在的村(现天津市西青区侯台村),切断了32团各个营之间的联系。当时团部和一营在一起,所以受到了敌人的重点包围,双方已经交上火,各个营正赶来增援。

  杨瑞合回忆,当时日军共构筑了三道火力网,给部队突围造成了极大困难。双方都在战壕里进行战斗,日军不断用机枪对我军阵地进行扫射,我军损失惨重,一方面与敌人僵持,为村里老百姓转移赢得时间,也伺机寻找机会突围。“战斗大概进行了3个多小时,村里老百姓转移到安全地点后,队伍接到命令向东南方向突围。突围的路上全是尸体和鲜血,鲜血把军鞋染红了,耳边都是子弹划过的声音。我们的装备落后,战士一个个倒下,有的战士在倒下的一瞬间还在向敌人开枪,敌人也一个个倒下……”

  这次战斗32团成功突围,但1000余人的队伍战斗减员将近一半,32团也改建为共产党冀中十军分区43地区队。“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朝夕相处的战友们说没就这么没了。”谈起牺牲的战友杨瑞合的眼角湿润了。

  封锁线里走单骑

  194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杨瑞合被紧急叫到团部作战科分配任务。在石家庄东南部的一个村里,分区的一个营已经被敌人围困了3天,情况十分紧急。分区打算集中43地区队的兵力与被困部队里应外合进行突围,需要杨瑞合第一时间将作战消息送到被敌军包围部队。

  “杨瑞合保证完成任务!”出发前,杨瑞合与作战科科长互敬了一个军礼。“杨瑞合同志,祝你平安,一定要活着回来!”经过星夜赶路,杨瑞合在第二天拂晓时赶到了任务地点。此时村子外围敌军已经围了两道封锁线,而封锁线最薄弱的地方在村东侧。

  杨瑞合将装着作战方案的信封紧紧地咬在嘴里,以防万一被敌人抓到时自己能第一时间将信吞到肚子里。“老伙计,拜托啦。”抚摸了一下身边的战马,杨瑞合转身上马,左手拉着缰绳,右手拍打着战马,侧着身子从村东侧奔去,但在成功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被敌人发现,也引来了敌人机枪的扫射。

  杨瑞合狠狠地咬了咬口中的信封,骑着战马加快了速度,一边控制方向,一边躲避着敌人的炮火。“现在想想当时还真是命大,敌人的机枪用了3梭子子弹也没把我拦住,就是子弹穿过我的衣袖把衣服打破了,当时都来不及看子弹射来的方向,满是子弹和空气摩擦的声音,只能凭声音判断,本能地躲避。”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杨瑞合接连穿过了敌人的两道包围圈,终于把突围方案送到了被困部队营长手里。

  第二天,按照预定方案,43地区队向日军发动攻击,被围部队与43地区队里应外合,解了被困之危。

 [1] [2] 下一页

关键词:老兵,杨瑞合,抗战

责任编辑:孙泽恒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