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财”发现】银行理财收益回温 年末翘尾效应来了吗?
导读:随着圣诞、元旦等节假日的陆续到来,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值得投资者期待的。而一些节日专属理财产品或将进一步带动银行理财市场的回暖。 近两个月收益首次突破3.7%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本周(11.26-12.02)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共1760款,较上周增加了82款。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73%,较上周增加0.04%个百分比。 从11月中旬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年尾效应逐渐明显,收益稳步上升,本周突破3.7%,进入12月,可以期待下银行理财收益的新高峰。 非保本产品收益持续增加 本周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共165款,平均收益率为3.06%,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353款,平均收益率为3.23%,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1196款,平均收益率为3.97%。 连续三周非保本浮动理财产品的收益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本周更是近3.97%,破“4”指日可待。虽然此类产品有一定的风险,但从其发行量来看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投资者在购买时,要注意分清楚不同产品的区别。 美元理财产品收益有所下降 本周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量1734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76%;美元理财产品发行量24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1.57%;港元理财产品发行量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0.65%;澳元理财产品发行量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6%。 年底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回温,与之相比,连续两周美元理财产品的收益一直呈现较低迷的情况,但由于人民币的不断贬值,投资美元理财还是有利润可图的。 4%-5%区间理财产品数量增加 本周收益率在3%以下(含3%)的理财产品202款,收益率在3%-4%(含4%)之间的理财产品964款,收益率在4%-5%(含5%)之间的理财产品523款,收益率在5%-6%(含6%)之间的理财产品12款,收益率在6%以上的理财产品9款。 虽然产品发行的整体数量有所减少,但收益在4%-5%区间以上的产品数量明显增加,这显示出银行理财年底的一个回温趋势,相对的高收益产品数量变多。 年末翘尾效应会有,但低于预期 受今年整体经济下行,投资市场风险多发等因素的影响,银行理财呈现出持续的低迷,从年初一路跌到年末,除去几个节假日呈现的短期小高峰外,下半年的银行理财利率一直在3.7%以下。 按照历年形势,12月中旬开始,在传统年底揽储大战的影响下,各家银行在年末时点上为冲规模,一方面会提高存款的利率,一方面会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除此外,年底各种投资渠道上的资金面紧张也会带来收益的上升,所以大家期待的翘尾效应会出现。 但是在今年的“低收益”常态下,银行理财虽然会普遍呈现小幅度的收益上调,却无法同去年同期收益破5的盛况相比,而且这些高收益产品的数量将是凤毛麟角,且门槛会让人止步。 虽然如此,但对于偏向于稳健理财的投资者来讲,融360小编还是建议大家抓住此轮收益上升的机会,在年底收益率走高的基础上,只要达到心理预期就要及时下手。参照2015年底4.2%左右的收益,如今平均收益很难破四,预计明年理财产品收益率还有走低的可能,所以还是提前锁定收益,早买早划算。 如何挑选银行理财产品? 先搞懂理财类型 理财产品可划分三大种类: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保本固定收益型。顾名思义,银行提供理财本金及收益保障,此类产品风险较低。 保本浮动收益型。此类产品银行保障投资本金,但不保障理财收益,即在收益方面,用户需承担一定风险,但从历年此类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结算来讲,很少出现产品的最终收益率低于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情况。 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此类银行不提供本金及收益保障,客户理财资金面临一定的风险,建议有一定投资经验的客户购买。 看清理财产品从哪发行 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很多人认为只要是银行卖的理财产品就靠谱,风险就不会太大。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银行除了自营的产品,还会帮别人卖产品。我们经常听说的“飞单”事件,就是银行员工为了赚取差价,私自向顾客出售非银行自营的产品,而是第三方机构,比如信托、保险、基金等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的风险要比银行自营的大得多。而且一旦出问题,银行往往会认为这是员工个人行为,不承担相关责任,投资人也只能欲哭无泪。 所以在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是不是银行自营的。 面对银行理财收益需谨慎 去银行买理财产品时,工作人员多会以诱人的预期收益来吸引投资人,不过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许多产品的收益率都是浮动的,之所以说“预期”,也就意味着它有可能达不到这个目标。 此外,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银行代表着绝对安全。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种类较多,既有固定收益类的,也有浮动型的,有银行自发设计和销售的,也有代销的,有风险偏低收益稳定的,也有可能导致本金出现损失的。 以银行推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其将一部分资金用于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挂钩诸如外汇、股票、商品等标的,往往需要承担额外的风险。比如,挂钩汇率的产品要受到国际外汇市场波动的影响,挂钩黄金的产品要受到国际市场黄金价格的影响等。假如在观察期内,不能满足达到预期年化收益率支付条件,则产品收益就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甚至是收益为零或损失本金。 所以,业内人士提醒,大家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要光听工作人员介绍,还需主动了解清楚产品属于哪种类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投资需求。 了解运作周期特点制定理财规划 每款理财产品都有自己的运作周期,通常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都具有较长时间的募集期和清算期,比如某商业银行一个理财产品,9月26日开售,10月7日才结束募集开始计息,到期后一周之后才能提现,这两段时间内,投资人的资金实际上是处于“隐性站岗”状态的。 另外,有银行人士坦言,”银行理财产品信披不透明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只要你不问,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钱最终投向了哪里,你问了,工作人员可能也解释不清。不过,我们还是要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多问一问,做到对自己的投资安全负责。” 此外,如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比较低,打算做中长期的投资,可以选择期限较长的银行理财产品,如半年左右,这样收益率一般较短期的略高一些,而且也减少了到期后重新购买理财产品时募集期的空档天数。 提示:买银行理财注意起息日 部分投资者往往会把购买日误认为起息日。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会追捧预期收益率较高的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一款热卖的理财产品经常在购买起始日开始后几分钟内抢购一空。实际上,银行推出的很多理财产品都有短则两天、长达一周左右的认购期。如果是基金公司的产品,认购期可能长达数周。在确认购买理财产品的当日,投资者账户上的款项将被冻结,而在产品认购期结束前,这部分资金不计入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也不能享受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如果认购期跨越了周末甚至节假日,资金不能产生收益的时间就会更长。 所以,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要事先了解产品的购买起始日与产品起息日。如果不属于热销的高收益品种,尽量在产品认购期结束前购买。若投资者投入金额较大,建议利用时间差,选择短期理财产品或通知存款等方式,增加资金闲置期间的收益。 (据融360、北方网、金融投资报等综合整理) |
关键词:长城“财”发现,银行理财,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