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长城“财”发现】年末理财机遇良多 三类风险不可忽视

来源:长城网 作者: 2016-12-06 22:56:4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读:说到年终理财,有很多好的机会,最近你会发现一些理财产品的收益在逐渐上升,但另一方面,年末风险叠加,骗子异常活跃,好不容易有钱了千万别给骗子“发年终奖”了。

  年末理财有哪些机会?

  每到年末,很多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市场流动资金偏紧就会促使利率上升,因此,很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会出现年末翘尾的效应,包括货币基金、银行理财、P2P理财等。

  经常把钱存入余额宝的用户应该可以发现,最近两个月余额宝的收益率一直在稳步回升,从最低2.2%左右一路上升至2.5%以上,除此以外,11月以来微信理财通、微众银行、朝朝盈等多只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都在逐渐升高。

  货币基金的流动性非常强,受市场利率的波动很大,一旦市场资金偏紧,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便会很快呈现上升的局面。因此,年末时期货币基金的整体收益有可能进一步升高。

  银行理财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一款产品,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安全性很高,且收益要远高于银行存款。

  从2014年初开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开始直线下降,不过今年以来这种下降趋势明显放缓,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理财的收益率止跌企稳,基本上维持在3.6%-3.8%之间。

  年末银行也会缺钱,而且还会有年终考核,因此很多银行发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者。

  P2P行业的收益率近来也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一般来说P2P平台只会下调利率不会上调利率,即使是年底也是如此。

  不过一旦到了年底,很多平台都会提供各种加息券、优惠券等,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加息。

  年末理财要注意哪些风险?

  每到年底,各类理财诈骗案例也是层出不穷,骗子也要给自己发年终奖、置办年货,因此一到这个时候就格外活跃,投资者可要擦亮眼睛,不要掉入骗子的圈套之中。那么,到了年底在理财方面会发生哪些诈骗情形呢?

  首先,年底是理财公司跑路、关闭高峰期。一些骗子公司“辛辛苦苦”一年骗了不少钱,到了年底打着加息的幌子再大捞一笔,然后就此卷款潜逃,还有一些正经的公司由于经营不佳导致欠债累累,最终不得不关闭甚至跑路。

  所以投资者在挑选理财平台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在行业内比较有影响力或是自己熟悉的平台。

  其次,小心掉入流动性陷阱之中。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保险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只看到收益却忽略了期限,有些产品期限很长并且在到期之前不能支取,流动性很差,年底也是用钱高峰期,一旦急需用钱就麻烦了。

  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销售人员通常会告知你产品可以提前支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提前支取需要支付手续费,持有时间越短手续费越高。

  因此,不要轻信他人,要自己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第三,要注意家中的老人。由于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近两年成为骗子的重点攻击对象,比如2015年底爆发的某租宝集资诈骗事件,受害人中9成都是老年人,其中大批老人把养老的钱都搭了进去。

  因此,我们有义务告知家中的老人通常可能遇到的各种诈骗情形。老人买理财,最好要提前咨询一下子女的意见。

  总之,年底买理财是机遇与风险并存,投资者一方面要抓住良机,另一方面也要懂得规避风险。

  年末理财绕开这些“忽悠术”

  案例1别因“话术”忽视了风险

  过去几十年来,退休市民张女士的理财习惯都是每年年底去银行将一年的积蓄“存定期”,不过今年在销售人员的大力推荐之下,她对银行理财产品动了心。张女士告诉记者,那些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话说得都让人特别动心,比如“现在存款的利息低,不如买我们的理财产品。 ”或是“我们很多长期储蓄客户都会买这款产品,目前收益率不错”。然而,她逛了几家银行发现,对于普遍缺乏金融知识的老年人来说,各种眼花缭乱的宣传单上唯一能看懂的就是“收益率”。张女士拿着某银行最新的理财产品宣传单,提出了问题:“这款期限90天的理财产品写着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4.30%,认购起点5万元,如果我买5万元该产品,到期就能拿到‘5万元×4.3%’的收益么? ”

  点评:与许多首次购买理财产品的老年人一样,张女士实际上混淆了“年化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而一些销售人员在推荐理财产品的时候会有意地忽略“年化”二字,只是一味地强调收益率的数字。以张女士提到的这款理财产品为例,年化收益率4.3%,实际收益率=4.3%÷12×3,相当于1.075%。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投资者对流动性的要求不高,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除了要观察收益率外,还要注重产品的期限,越是短期的产品,实际收益率与年化收益率之间的差距会越大。除了收益率外,也别忘了关注产品的起息时间,同样收益率下,越是临近起息日的,实际回报水平会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年人都遇到过被推销理财产品的情况,套路通常差不多,销售人员推销产品时会辅以几句“销售话术”,比如声称“理财产品收益率比定存更划算”、“很多老年人都买了这款产品”等等。部分推销人员并不提及产品风险,甚至可能夸大收益。于是,一些老年人在只听了推销人员口述、没有了解产品风险的情况下,就贸然购买了某款理财产品,结果却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投资回报。事实上,理财产品相关风险是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的。业内人士提醒,当遇到有人推销理财产品时,如果感兴趣,可以向对方索要产品说明书,仔细阅读包括产品类型、期限、投资方向、风险程度以及收益等详细信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谨慎决定是否购买,避免盲目跟风。

  案例2避免忽悠“存单变保单”

  “明明老人是去银行存款的,怎么变成买保险了? ”近年来,“存单变保单”的事情屡屡见诸报端。最近,市民赵女士因为父母执意要买带有理财功能的人身保险产品,而和父母产生了分歧。 “老人听人介绍,说这种理财险既有保障,又有理财收益,而且收益率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我看过一些报道,有的是收益还不如定存,有的是说好的分红最终差了很多,所以担心这种保险买了能放心吗?老人就不高兴了。 ”

  点评:“存单变保单”的现象一直饱受诟病,部分销售人员在推销理财型保险产品时,会采用刻意回避产品风险、模糊产品性质、夸大产品收益等“忽悠”话术。保监会在关于2016年10月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中指出,涉及人身险的保险公司合同纠纷类有效投诉中,销售纠纷370件,占合同纠纷投诉总量的37.91%,主要反映夸大保险责任或保单收益、隐瞒保险期间、隐瞒缴费期限、隐瞒退保损失等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在银行买保险,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要将银保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划等号,二者在产品期限、缴费期限、选购条件、犹豫期等方面都有区别;二是不应过分追求高收益却忽视了保障。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注意防范风险:首先要提高警惕,向销售人员详细了解欲购买产品的性质;其次,要合理评估自身需求;最后,要认真阅读合同,仔细研读保险合同条款,尤其注意保单封面的风险提示语和保险金额、保障责任、责任免除等部分,做到心中有数。

(据腾讯财经、青岛晚报综合整理)

关键词:“财”发现,年末理财,风险,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赵君华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