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河北大工匠】段露彬:数控机床维修多面手
段露彬正在精心检测国内轧辊行业最大数控磨床的数字操控面板,确保设备稳定运行。范洁 摄 长城网5月24日讯(贾芳 张秀娟 谷勇)从事数控机床故障处理10年,他的工作就是面对各式各样的机械设备,图纸是他的朋友,机床是他的良伴;10年磨一剑,钻研、钻研再钻研,练就火眼金睛,只为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一毕业就进入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加工五分厂的段露彬,历经10年磨炼,完成了从一名大学生向维修专家的转变,今年32岁的他,已经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省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装调工职工组第一名,省技术能手,省“能工巧匠”,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 从“门外汉”到维修多面手 段露彬是一名具有创新精神、敢于与难题较劲的“技术男”。 2007年9月,段露彬从河北大学毕业,进入中钢邢机加工五分厂,成为一名设备维修工程师。他学的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加工五分厂设备维修主要涉及的是强电领域,为了弄清自己不懂的电气知识,他成为黏人的“小跟班”,与师傅们一起摸爬滚打,是维修现场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学习迷”。 段露彬以超越常人的韧性和钻劲“守”在生产线上,经常钻进设备地坑查找故障点,一进一出满身油泥。很快,他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半个“门外汉”成为现场各种数控机床维修的“多面手”,仅半年时间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区域设备承包人,成为五分厂有史以来成长速度最快的电气维修人员。 “段露彬对于数控机床的故障处理,总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时时处处想着搞创新。”工友们这样评价他。 几年来,段露彬牵头并参与实施的60余项技术创新课题,有10项获得公司奖励。他设计制作的触摸屏软件开发培训装置,全面应用于公司电气技术人员的软件开发和培训教学;自主设计的远程近距离观察装置,大幅提高了设备维修效率、降低了停机率;主研开发的磨工序全程序自动化功能,助力分厂实现磨工序粗、精磨全程序自动化连续化加工,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无数次攻关中磨练技能 中钢邢机的加工五分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热轧板带轧辊生产基地,拥有的生产装备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而这些先进的生产设备,如果出现故障,仅靠单纯的机械或者电气知识,是难以解决的。 “在一个领域的专心投入,便是对自己工作的最大敬畏。当我知道的越多,才发现未知的更多,必须想办法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在攻坚克难中挑战自己、提升能力。”段露彬告诉记者,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准时化、连续化的生产组织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他开始自学掌握多种数控系统技术知识,在无数次攻关中磨练技能。 去年8月的一天,加工五分厂的MK84200机床测量臂突然出现故障,导致轧辊套不能测量圆度。面对紧急情况,段露彬通过技术手段,查出主轴旋转采集装置出现短路烧毁。厂里没有同类备件可以替代,且采购时间至少需要6到8周。综合研判后,段露彬果断对测量臂的主轴采集装置进行改造,使用分厂拥有的国产编码器代替进口电子板,仅用3个小时就恢复了机床测量功能,保障了生产进行。 HMK180机床是“单打一”的设备,承担着分厂所有工作辊的外皮清除工序,如果该机床长时间停机,将导致后序所有工序难以为继。2015年的一天, HMK180机床两个磨削臂频繁出现报警信号,不能正常运转。段露彬坚守现场13个小时,终于利用自行编制的故障点追踪程序,找到了故障源,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 10年来,段露彬直接参与解决大型机床技术难题40余项,为企业节约维修费用572万元。为中钢邢机高端设备功能扩展,实现自主升级改造开创了先河,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企业进一步推进高性能设备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良好范例。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艳 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段露彬在不断加强新技术、新领域探索学习的同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工友,通过细致耐心的“传帮带”,培养出大批技术骨干。 作为分厂“数控技术应用职工创新工作室”电气技术组的负责人,段露彬每年平均授课80课时以上;每年组织一次专题培训,人数超过40人/次。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相继被授予邢台市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创新工作室,并升级为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获河北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段露彬非常注重经验的积累,在授课的同时,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完成《光栅尺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和《数控机床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等文章,先后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从2010年开始,段露彬开始带徒弟,到2013年底,就为企业培养出2名维修技能人才,在公司组织的职工技能比武活动中,2人分别荣获电工竞赛二等奖。 |
关键词:工匠,机床,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