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记者心中的塞罕坝] 水滴石穿 愚公移山
——访中国青年报河北站站长樊江涛

来源:长城网 作者:李丽钧 2017-08-11 23:19: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

    长城网8月11日讯(记者 李丽钧)“在历时整整一个多月的新闻采写中,我最佩服塞罕坝人三件事:一是在荒漠中造林,二是在观念中植绿,三是在艰苦中酿蜜。”中国青年报河北站站长樊江涛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7月份,樊江涛就开始了进坝的采访,通过在塞罕坝采访多日,塞罕坝机械林场人的定力和耐心给樊江涛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塞罕坝人就是以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几十年在石质山地、荒丘沙地上“钉钉子”,在一片荒原上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人明白生态优先的核心是“优先”。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塞罕坝人有着“历史的耐心” 。

  在樊江涛的报道中,分别从《百万亩林海的“慢”逻辑》《“林三代”吃苦记》《塞罕坝刷新的“三观”》三篇文章撰写了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三记。樊江涛说,走在三代人55年种下的百万亩林海,目睹沙地和塞罕坝形成的强烈颜色对比,看到林三代在头皮土上攻坚造林……那一刻,我们就能真切地明白什么叫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塞罕坝当之无愧。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一座博物馆,几乎我们关心的每个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塞罕坝的滦河源头。

  “如今,一石激起千层浪,塞罕坝已搅动起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池碧水。这股绿色冲击波所到之处,不仅绿了生态、鼓了钱袋,还更新着人们的观念。能让绿色在观念中扎根,塞罕坝人还能在现实的艰苦中酿蜜。塞罕坝年轻一代继承前辈精神、认同价值、以苦为乐、苦中有甜的风貌,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今80后、90后为主的林三代来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塞罕坝工作,早已不是服从毕业分配,而是完全个人选择的自主择业。在这个自我价值被认可、个人选择受尊重的时代,他们可以说是真正的自‘选’苦吃。”樊江涛满怀激情地说。

关键词:塞罕坝

责任编辑:李丽钧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