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大美塞罕坝】让习总书记点赞的塞罕坝林场
未来将这样发展

来源:长城网 作者:赵晓慧 郑佳洵 2017-08-28 14:15: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资料图:“林一代”为塞罕坝生态恢复艰苦奋斗。

  艰苦创业“拼”未来

  林海苍茫、绿草如茵、野花盛放、空气清新……初秋时节,记者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采访中,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是塞罕坝的绿,更是塞罕坝人的“拼”。

  “都说咱们塞罕坝人有一张共同的脸,就像落叶松的树皮一样,黝黑、粗糙。在别人眼里,这样的面孔或许并不好看,但我们却因此而自豪。这是塞罕坝人的颜色,是太阳为塞罕坝人打下的光荣烙印。”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科副科长王立军一席话,道出了塞罕坝人一以贯之的艰苦创业、不懈拼搏的精神品质。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然而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白毛风起、沙漠南侵,一时间“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就是在这样的高寒荒原上,第一代塞罕坝人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历史帷幕。他们不畏苦寒、艰苦创业,克服了一个个现实困难,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并于1964年春天成功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林二代”不畏艰辛守护百万亩林海。记者 胥文燕 摄

  造林不易,护林更难。一个小小的火苗就能将塞罕坝人55年的劳动成果付之一炬。为了防止火灾,及时预警,刘军、齐淑艳夫妇驻守望海楼,11年如一日,瞭望、报告,瞭望、报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冬天大雪封山,望海楼与世隔绝,有时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寂莫难耐时,就对着林子喊几声;没有水吃了,就化些冰雪;想儿子了,就去林子里看看那些树……”在无边的孤寂中,刘军夫妇默默坚守着。

  望海楼只是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护林员、扑火队员,他们都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林场,也正是他们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态度,使得塞罕坝55年间,没有发生过一次大火情。

沿着父辈、爷爷辈的足迹,“林三代”继续在塞罕坝上艰苦创业。记者 赵晓慧 摄

  前人种树,后人营林。55年前,第一代务林人在塞罕坝扎根,为恢复生态艰苦奋斗;55年后,第三代务林人继承这种精神,为森林质量优化和生态作用最大化不懈努力。

  “较之外面的世界,林场工作要枯燥很多,不过谁让咱自己喜欢呢。”“90后”女大学生刘鑫洋告诉记者,她要像自己的父辈、爷爷辈一样,继续守护这片百万亩林海。

  汗水湿透他们的衣衫,阳光炙烤他们的脸庞,但艰苦创业的精神,塞罕坝人始终一以贯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塞罕坝,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产业

责任编辑:赵晓慧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