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新华道,魅力唐山展新姿。 唐山图片资料库供图
长城新媒体12月18日讯(记者 常素莉 张光明 郑佳洵 冯喆)一场冷风过后,唐山的天空更加蔚蓝。尽管最低气温已到零下10摄氏度,但是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内,仍有不少人前来参观,有的在纪念墙前肃立表达哀思,有的到地震博物馆内感受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还有的面对地震留下的断壁残垣默默伫立……
在纪念墙前,三位骑行的老人停下车来,指着纪念墙上的人名念叨着。原来,他们来自遗址公园附近的路南区季家屯村。“地震时我们都是二十多岁,我们不少小伙伴的名字就在墙上,我们也常来这里看看他们。”高体新老人告诉记者,由于靠近震中位置,季家屯村里的人因地震死去了三分之一。对于他们这些幸存者来说,第一件事就是救人。“当时光顾着救人,三天后才吃上震后的第一顿饭。”
那时的艰苦在现在人看来无法想象,在小雨中搭窝棚、开展自救,根本就没有正常的生活。“虽然遭了大灾,但是我们斗志顽强。不久又有了全国人民的支援,生活一点点好起来了。”
地震遗址。 记者 郑佳洵 摄
2016年7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山调研考察,第一站便来到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向纪念墙三鞠躬。说起总书记的来访,三位老人忍不住热泪盈眶:“知道总书记惦记着我们,惦记着我们的亲人和伙伴,心里既温暖又感动。”
张玉华老人告诉记者,他永远记着习总书记说过的那句话——“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在那一刻被定格。 记者 郑佳洵 摄
“从住窝棚,到现在住楼房,还每天骑行锻炼身体,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是一步登天了。”
在遗址公园里的地震博物馆内,参观者感受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体会着唐山发展的巨大变化,更憧憬着凤凰之城的美好未来。记者了解到,自2009年至今,入园参观的人数已达400万人。“每一位参观者在这里都会受到教育、受到鼓舞,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讲解员崔琦说。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唐山人,她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了,可旅游的地方更多了,图书馆、大剧院等设施更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22岁的大三学生刘非非参观完展览后感慨满怀:“我的父母都经历了那场灾难,他们那一代人在灾难中奋起,创造了人间辉煌。今天,我一定要把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传承下去,为建设美好新唐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