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 王林红)“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不仅能照顾家,而且赚的钱比外出打工还多。”正在河北省滦平县下营子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干活的村民权少维表示,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下营子村中药材产业种植基地位于滦平县金沟屯镇,远远望去,一大片梯田状的中草药种植园映入眼帘,人们的欢声笑语不时传出园子,走近观看,只见各种花儿竟相开放,有黄色的射干花、紫色的醉蝶花……在园里忙碌着的人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
中药材产业种植基地。王林红 摄
“当地涌现出不少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种植中药材的合作社和贫困户,我们实施科技人员包乡、包村、包点,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将实用技术传授给种植户,让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滦平县金沟屯镇党委书记张学松说。
据滦平县委书记蔡福浩介绍,滦平县依托自身区位及环境优势,积极实施“引入工商资本进农村”战略,在坚持“山、水、林、田、路、湖、村、游”八个要素统筹打造的同时,着力发展以“热河黄芩”等道地药材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并不断强化与京津冀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对接合作。
当前,以“正宗国医、道地药材”为品牌定位,滦平县已初步构建起产、加、研、销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体系,并开始辐射带动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的全面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框架下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脱贫的“双赢”。
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坚持把绿色食品及生物制药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主导产业,高起点谋划、大力度推进,以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基础,发展“中药材+科研”“中药材+旅游”等产业链,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目前,全市已发展中药材640余种,占全省的71%,其中,道地大宗药材60余种,名贵药材18种,热河黄芩、热河柴胡等享誉全国;正在建设覆盖全域的“百万亩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80万亩,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00万亩,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基地。
据了解,今年以来,河北省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以现代都市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夏粮获得较好收成,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7%,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中药材产业种植基地。王林红 摄
在发展绿色农业上,河北省围绕“节水节肥节药”下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围绕构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压减小麦、玉米等高耗水粮食作物,加快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在北部坝上地区,重点实行退耕还草还牧,着力建设14个5000亩以上草原保护区,围栏面积50万亩;在黑龙港地区,重点实施休耕和季节性休耕(小麦)200万亩;在山前平原区,重点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及配套技术总计达到2700万亩;实施“粮改饲”200万亩,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全省累计调减籽粒玉米480万亩,设施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种植规模分别增加到500万亩、270万亩和33万亩。
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发展质量农业,河北省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大力实施“四个一百”工程。以10大类27种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培育100个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以粮油、乳品、肉类等12大产业链为重点,培育100个行业领军品牌,打造10个价值超百亿的企业品牌。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开展提档升级,打造100个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和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为重点,培育100个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型农业企业。
河北省高度重视品牌农业建设,立足农业资源禀赋,瞄准消费趋势变化,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实施了区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有力支撑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全省农产品品牌达6.12万个,涉农中国驰名商标69个,地理标志89个,中国特产之乡33个,农产品品牌价值得到提升。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通过引导农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前,河北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去年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500万千瓦以上,比2012年增长11.1%,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2%,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建成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远程指导、质量控制、动态监测。
滦平县金沟屯镇下营子村村内景色。 王林红 摄
目前,河北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围绕特色优质品种培育、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精深加工、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重大关键性问题进行集中攻关。市、县也在组建专家团队,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持。
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绿化生态防控等适用技术,畜牧、水产业重点推行健康养殖,严控抗生素使用。强化质量监管,将“特优区”产品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推行合格证加二维码,到2020年全部实施可追溯。实施全覆盖抽检,特色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在“良繁体系”上,实施特色产业种子工程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构建覆盖全省主要特色产品的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培育体系,强化传统品种提纯复壮,加快建设特色产业良繁基地。推广“六个一”模式,推动校企、校地合作,以县域为单元,“围绕一个特色产业,明确一个承接平台,安排一笔专项经费,对接一个专家团队,建设一个科研推广中心,培育一批专业人才”,合力打造特色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围绕特色产业分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环京津“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等,每年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两万名,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