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改革先锋风采】李保国:回望扶贫路 太行山上新愚公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陈美冉 
2018-12-20 21:12:15
分享:

  他在城市里有住所,却在贫困山区一待就是35年。

  他是知识分子,却整天和农民打成一片。

  太行山的每片果园,他都能说出是谁家的;太行山的每道沟坎儿,都留有他的足迹。

  头发稀疏打着卷儿、肤色黝黑皱巴巴、笑起来憨厚,做起事儿直截了当。

  他就是李保国。被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1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为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其中,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李保国入选。

证书。图片来源:河北农业大学

奖章。图片来源:河北农业大学

  李保国是河北省武邑县人,中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生前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教授。图片来源:长城网

  》》》一生情系山区 用技术让贫困山区换新颜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他们过苦日子。”李保国说。

  1958年,李保国出生在太行山东麓武邑县的一个小村里,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见过了80年代百姓年均收入仅为50元的贫困日子。爱农学农,学农爱农,1978年他考入了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他上班仅十几天就扎入太行山区,搞起山区治理,一心要带百姓脱贫致富。

  1996年,内丘县岗底村遭遇洪灾,一片狼藉中,李保国把家搬到了岗底村。

  1996年至2003年,李保国为了研发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常年吃住在岗底村,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上山用黑光灯测报虫情,夜间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开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生产的“富岗”无公害优质苹果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2007年被指定为2008奥运会指定果品。此项技术带动了河北省优质苹果产业的大发展。

  如今,李保国和村民一起在冀中南太行山区建立起的优质苹果生产带,带动周边10个贫困村10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元。

  在人才纷纷涌向繁华大都市时,李保国却哪里穷往哪里钻,哪里苦往哪里去。

  在到岗底村之前,1981年至1996年,李保国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与课题组的同事们在邢台县前南峪村一待就是15年。他们用理论和技术,将干旱山地种上了苹果、板栗、核桃等高效经济林木,使穷山村成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并获得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提名奖。

资料图。图片来源:河北农业大学

  1999年,临城县凤凰岭还是乱石滩丘陵。李保国用10年时间,探索出了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期间,他亲自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引进6个核桃品种、11个山核桃品种和国内的核桃品种进行嫁接组培。如今,邢台市荒岗丘陵区种植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李保国深知,靠个人力量带领群众脱贫远远不够。“抓好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闯市场、奔富路!”思路形成以后,李保国马上着手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在李保国指导下,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先后研发出核桃乳、核桃油等6大类20多个核桃深加工产品,培育出了“绿岭”这个中国驰名商标,带动周边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指导治理荒山3万多亩,创立了我国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

  一个个山村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李保国成了村民们心中的“大恩人”。

  》》》一心科技富农 把最美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李保国说。

  30多年来,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扎”到山里,“粘”住果农,他不断创新果树品种、品牌,开辟新战场,形成了一批充满“乡土味”的技术成果,惠及十几万山区农民。

  30多年来,他在太行山区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土专家”。

  30多年间,他主持完成了9部教材的编写;承担着多门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全年达416学时;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数项科技进步奖和突出贡献奖;先后带过67名研究生,多数如愿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在学校,李保国是出了名的严师,在学术上、业务上都要求非常严格。

  “我们都有些怕他。”2012级博士研究生郝梁丞讲到一个很小的细节:写实验记录的笔,李保国一直要求学生必须用铅笔。因为相比中性笔,铅笔笔迹保存时间更长。

  女学生们回忆,学嫁接的时候,有时苗只有10厘米高,要趴在地上一株株嫁接,李保国要求女生也不例外。他说,将来搞科研要想出成果、让农民信服,先得学会吃苦,不分男生女生。

  在李保国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逐渐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工作后具体项目都能直接上手。如今,回忆往事,每个人都很感念老师的良苦用心。

  严厉的话语、认真的科研态度,饱含着李保国对学生们的爱。施丽丽说:“毕业好几年了,李老师一直像父亲一样关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我们见面时,他自己悄悄吃药,却反复叮嘱我们注意身体。”

  “李老师先后主持完成《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亲自带出的硕士、博士有67人,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千余人,为山区脱贫攻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1999级硕士研究生、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玉红说起恩师,泣不成声,“他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李保国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研发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等优质品牌产业化技术。获得“河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出版专著(含教材)5部,发表论文240余篇。

  通过推广自己的先进成果,李保国先后培育了众多山区开发先进典型,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826万亩,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座时代丰碑 数万人争做太行新愚公

  “做产业不是只让一个人富起来、一个村富起来,而是能让一个地区富起来,一个国家富起来。”李保国虽身居太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心里装的从来都是一个大我,一个国家。

  李保国教授去世后,他的事业并未停止。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成员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行走在太行山道路上。

  “李老师是我的榜样,毕业后,我一定要回到家乡发展,为振兴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样出生在太行山,作为一位河北农业大学的学生,赵国清说李保国教授给她点亮了一盏明灯。

  岗底村村民王海奎家的果树出了问题,他请来了河北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郭素萍。李保国去世后,这个由30多名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团队,依然活跃在太行山上,义务帮扶百姓,延续着太行山上新愚公的精神。

  青龙干沟村,是李保国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贫困村,去世前,他还踏上这里的沟沟坎坎,为村庄的脱贫致富殚精竭虑。李保国去世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张京政、齐永顺教授接过接力棒,对干沟村进行科技帮扶。

  而在李保国生前工作的河北农业大学,以助力脱贫为目标的122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正有组织地扎根基层、奉献力量。

  李保国先进事迹巡讲团在全国的农林院校,教育、扶贫、科技等机关单位做了巡回报告会。李保国的事迹感动鼓舞着越来越多的人奋发作为。

  在燕赵大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团队践行着李保国无私奉献精神,投身基层、服务农村,在最广阔天地奉献着汗水与青春。

  河北医科大学开展了“追寻李保国足迹,践行两学一做,服务基层医疗”等活动,精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善了基层看病难和缺医少药问题。

  河北地质大学尚国琲教授团队为全省20余个县市提供土地利用规划和整理服务,提升了产粮效率。

  河北大学王谦教授团队深入钻研食用菌种植技术,创新性地使用农业废弃物黍子、胡麻秸秆基质培育姬菇。

  河北工程大学陈敬谊教授团队深入河北各地的果树种植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传授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带动了无数果农脱贫致富。

  ……

   如今的太行,阳光灿烂,瓜果飘香,村里因地制宜,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民们忙碌着,各个笑逐颜开……

  这应该就是李保国教授交给这个时代的成绩单吧!

  (据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网、长城网、河北日报等综合)

关键词:李保国,改革先锋责任编辑:陈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