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涞源:易地搬迁好处多 脱贫致富增活力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周亚彬 
2018-12-24 20:40:03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周亚彬)保定涞源县是国家第一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河北省深度贫困县,县域面积2448平方公里,辖8镇9乡、285个行政村、1029个自然村,总人口27万。到2017年底,有贫困村152个,贫困人口34129人,贫困发生率16.7%。

  2016年4月6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涞源召开,拉开了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序幕。涞源县作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当头炮”和主战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干群同心,攻坚克难,挪穷窝、建新村、置新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

  搬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新家园升腾新希望

  严寒冬日,河北省西部山区涞源县已是零下十四五摄氏度的气温,但是在县城西北角的福泽园社区,家家户户温暖如春。走进贫困户闫清的新房,大理石电视桌美观大方,落地窗帘美艳高雅,各类电器应有尽有,窗台附近一盆盆绿植透露出生机与活力,整个房间整洁舒适。而此时,56岁的闫清正抱着他11个月大的外孙女,在宽敞明亮的屋子里晒太阳。看到记者来到了家里,他热情地来到了干净整洁的厨房,拧开水龙头,给记者洗干净了苹果拿到客厅,嘴角透露着喜悦。而这种舒适的生活以前闫清想都不敢想。

闫清的新家。记者 周亚彬 摄

闫清抱着孙女享受天伦之乐。记者 周亚彬 摄

  “我老家那里缺水,平时生活用水都是山泉水。一到冬天就结冰冻住了,用水就很麻烦。”闫清告诉记者,2017年9月份他刚搬进新家时,拧开自来水管看着水哗哗地流,都不舍得用,后来才慢慢适应了。

  闫清的老家在距离县城7公里外的水泉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仅有100多户,连个小卖部都没有,要想买生活用品还要走到其他村去,给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过去的房子脏乱差,现在完全变了样。现在这样的房子才有家的感觉嘛!”闫清说,由于之前居住条件太差了,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将就着用,也不爱打扫。如今住在美观大方的新房里,他越看心里越欢喜,每天都要打扫家里,干干净净的看起来才舒服。

  和闫清一样,临近中午,隔壁楼的贫困户张立新也正在家里沙发上坐着休息。记者询问得知,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腿脚无法正常走路,因此生活的重担便落到了妻子的身上。在老家时,妻子就在家附近种庄稼,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

张立新坐在沙发上用手机看新闻。记者 周亚彬 摄

  “党的政策好啊!如果不是易地扶贫搬迁,我怎么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里?”张立新介绍,如今妻子在饭店打工,收入比之前好多了;孩子在高职读书,还免除了学杂费和住宿费。再加上每个月630元的低保钱,可以说是“负担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多”。

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记者 周亚彬 摄

  涞源县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集中选址、产业配套”的原则,选择水土资源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交通便利的区域,建设集中安置区,分两批次推进。第一期工程,共投资12.4亿元,建成总占地面积815亩,总建筑面积40.7872万平米,可容纳14432人的集中安置区19个。安置区高标准配套水、电、路、气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周边建设产业园区,还配备了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做到了功能齐全、宜居宜业,充分满足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目前19个安置区全部交付使用,搬迁群众喜迁新居。第二期工程,建设占地140余亩,建筑面积14.8万平米,共28栋住宅楼的县城安置区(二期)工程。可解决4556人的集中安置,预计2019年10月份达到入住条件。

  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养成好习惯 形成好风气

  涞源县围绕安置区管理,建立了“村党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为纽带、居民自治为核心”的新社区管理模式,做到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覆盖到位。

  搬迁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更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在山区住了一辈子,刚搬到城里住难免会有些不适应,还出现过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有的老人搬过来好长时间一直不敢出门,因为不会开关防盗门锁,怕出去后就回不了家;有的人直接把垃圾从六楼扔到外面等等。对此,涞源县妇联第一时间组织巾帼志愿者深入搬迁群众家中,手把手教大家使用水、电、暖、厨、灶、卫等日常生活设施,并帮助残疾人、体弱多病者清理室内卫生、归置家具物品,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

涞源县妇联主席张静向记者介绍,她身后的手工艺品就是搬迁过来的妇女制作的。记者 周亚彬 摄

搬迁过来的妇女制作的手工艺品。记者 周亚彬 摄

  “另外我们还组织搬迁妇女开展手工技能、礼仪、卫生等多种形式培训,提升搬迁群众的就业技能。今年7月份以来,已经组织了就业培训三次,参加人数近二百人;组织礼仪、卫生培训一次,有50人参加。”涞源县妇联主席张静说。

“有事做”服务中心有很多就业招聘信息。记者 周亚彬 摄

  涞源县在各搬迁村“两委”基础上,设立社区党总支和党群服务中心,并将相关搬迁村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吸纳进组织机构,采用迁入地、迁出地双重领导模式开展工作,健全了妇联、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设立“有事做”服务中心,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各项工作;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负责维护安置区内水、电、路、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制定完善小区文明公约,加强文化建设,帮助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尽快融入新环境、养成好习惯;设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平价超市等便民服务场所,开通公交线路,确保搬迁群众享受最优质服务。特别是,县城安置区还引进了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建设扶贫档案室,将搬迁户信息全部录入系统,随时查询入住贫困户收入、就业、就医、就学情况,实现动态化管理,为安置区群众提供精准帮扶服务,切实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家门口就业  产业扶持“拔穷根”

  涞源县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扶持“两手抓、两手硬”,制定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后续扶持实施方案》,通过发展产业,对14147名建档立卡搬迁人口逐人落实帮扶措施,实现稳定增收。

涞源冀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生产线。记者 周亚彬 摄

来自涞源县烟煤洞乡土安村的张合艳(右)表示,如今在这里工作感觉稳定多了。记者 周亚彬 摄

  削土豆、削胡萝卜、剥洋葱……在涞源冀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生产线上,几十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从事的净菜加工业,生产工艺较为简单,多是一些洗菜、择菜、切菜等基础性生产岗位,家庭妇女只要会做饭,男工只要有劳动能力,上岗后通过公司统一培训,就能实现就业、增收。目前这条生产线已经解决了50多个人的就业问题,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来的贫困人口。

  来自涞源县烟煤洞乡土安村的张合艳,就是其中之一,已经在这工作了四个多月了。“四个月前在我们小区里面就有招工信息,我了解过后觉得挺适合我,就过来了。这个工作难度不大,收入虽然不太高但是也比之前在老家种地好多了。而且离家也近,走路几分钟就到了,我觉得挺满意的。”张合艳说。

  而在距离张合艳200米外的涞源县沛福箱包加工厂内,也是一片繁忙景象:一排排电动缝纫机整齐列阵,一百多名女工忙而不乱,一块块书包面料在缝纫机板上来回穿梭,一件件崭新的书包渐渐成型。厂长田小磊说,最近订单挺多,他也帮着剪线头、扎捆、打包,准备发货。

涞源县沛福箱包加工厂,上百名工人正在制作书包。记者 周亚彬 摄

  “目前我们厂有180余名工人,主要做书包、双肩包的代加工,年产箱包50万个。根据计件成品数量的不同,机工一个月能有1800到3000元不等的收入。”田小磊介绍,他从事箱包加工行业已经有三年时间了,在政策支持下,2018年6月,他在产业园投资建设了这家厂。“我就是过苦日子过来的,现在经济情况好些了,我也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田小磊说。

  据了解,涞源县在县城、白石山两个大型安置区周边,投资5.29亿元建设产业园区,引进盛英智谷、容城毛绒玩具、丰台绿山谷芽菜等40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其它17个安置区,在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三种两养”产业,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进驻,实现了对搬迁人员的多重产业覆盖。

关键词:扶贫,涞源,易地扶贫责任编辑:周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