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记者 万前进 刘潇 刘澜澜
奇峰
峡谷
云顶草原
层林尽染
种下抗大红色火种
孕育太行绿色明珠……
素有“太行明珠”之称的邢台市邢台县前南峪。记者 刘潇 摄
沿着太行山高速从南向北进入邢台县,素有"太行明珠"之称的前南峪就坐落在西部深山区。这里群峰叠秀,层林染翠,植被覆盖率94.6%,林木覆盖率90.7%,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8000多个,就连吸入肺腑的空气仿佛都带着萦绕鼻尖的清甜。早在1995年,前南峪就曾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提名奖。
千里太行山最绿前南峪,从50年代沟谷治理,到60、70年代“一手持矛向荒山,一手握盾守河滩”,再到80年代开创“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太行山模式。几十年来,前南峪人咬定青山不放松,打了一场开荒绿化,再造秀美山川的“持久战”,累计动用的土石方,如果按照1立方米堆砌,可以修成一条从北京到广州的万里长城。
前南峪几十年生态治理,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记者 刘潇 摄
“我们山上大部分都是片麻岩,有的是青石,所以说在栽树的时候,那个树坑儿都是需要钢钎、大锤一个一个凿,就好像跟钉钉子一样,光裹伤口往手上缠的胶布就用了一吨半。”邢台县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郭天林告诉记者,“通过这样治理,山绿了,漫山遍野都是果树,也成为了我们前南峪致富的绿色银行。”
现在的前南峪“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8300亩山场栽植果树30万株,生态观光和采摘旅游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第一产业。2017年全村就实现总收入1.96亿元,人均纯收入1.66万元,无论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均居太行山区农村前茅。
在前南峪的绿水青山环绕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巍然矗立。“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前南峪秉承着“红+绿”相结合的发展理念。”陈列馆社教科长刘小燕介绍,“绿就是绿水青山,是前南峪的发展根本,红就是抗大精神,是前南峪的发展灵魂。”
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迁址到邢台前南峪,在这里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抗大学员,虽然仅仅度过了两年多学习、战斗的峥嵘岁月,却给前南峪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火种。现而今,抗大陈列馆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100多万人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大精神沿着陈列馆前的百里旅游专线——抗大路,从太行深处蜿蜒而出传播到全国各地的同时,也把天梯山、景梅山、九龙峡等景区串珠成线,让邢台这个“七山一滩二分田”的山区县看到了绿水青山的含金量。
“最早的时候通往景区的只有一个4米宽的小路,当时旅游大巴车进不来,市场仅限于邢台这块儿。” 邢台县天梯山景区总经理刘书铭在旅游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20年,在他眼里道路交通就是景区的生命线,“2016年抗大路修通之后,我们的旅游市场就辐射到周边四省九市。游客多了,老百姓也就富了。”
邢台县山清水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记者 刘潇 摄
正在天梯山景区忙活的尚更太,几年前还是山里典型的贫困户,靠着在山坡上种点小麦玉米过活,刨除口粮,每年的收入算下来只有五六百元。“现在在景区就是打扫打扫卫生、划划船,或者干点儿修修补补的活儿,一年下来收入一万八九吧。”自从来景区打工以后,尚更太把自己家的山坡地都种上了酸枣树,过两年枣树有了收成,作为特色农产品直接在景区销售,家里的收入还能再增加不少。“那当然比以前强多了,游客多了以后,老百姓卖点山货,不用出门就可以卖上好价钱,农民的腰包也就鼓起来了。”
近年来,邢台县依托山水资源瞄准全域旅游持续发力,累计投资15亿元,开发建设完成“中国爱情山”天河山、国家地质公园紫金山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15000多人,年均带动景区周边从事旅游建设的农民在3000人以上。
“在我们左手边是我县百里旅游专线抗大路,右手边是太行山高速。”邢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明常信心满满地向记者描绘着未来的旅游发展规划,“这条高速的贯通,串联整个太行山区,连通京津,据我们测算将直接拉动我县旅游增长30%—40%左右,使我们全力发展全域旅游,实现经济转型增长更有底气,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更有信心。
2018年12月28日,绵延千里的太行山高速穿越崇山峻岭直入邢台县,在连通京津高端旅游市场,走出晋冀鲁豫区域性旅游发展格局的同时,也掀开了邢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太行山高速穿山越岭直入邢台县。记者 刘潇 摄